很多养殖户在养羊过程中,常会面对各种疾病,有养殖户表示自家羊群的不少羊满嘴起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羊满嘴起泡初步可考虑是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不少羊场都遇到过羊口疮,对于有经验的养羊户而言羊口疮根本不算太大的问题,治疗得当的情况下死亡率极低。今天小编详细介绍一下羊口疮及其防治方案,希望对广大养羊户有帮助。
1、羊口疮症状
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病,以2~6月龄羔羊最易感,通常呈群发性流行,而且羊群一旦出现羊口疮便可能连续危害多年。
羊口疮的潜伏期一般为4~8天,患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发展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部分羊会呈良性经过,绵羊良性率要高于山羊,成年羊良性率要高于羔羊,多次发病的羊群良性率要高于初次发病的羊群,如为良性经过结痂后1~2周便会自然脱落而康复。
严重病例患部则会继续发生丘疹、水泡、脓疱、结痂,并且相互融合,甚至会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结痂。结痂下常伴有肉芽组织增生,结痂不断增厚最终使羊的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出现如桑葚状一般的隆起,影响羊的正常采食,患羊则会快速衰弱。个别严重患羊还会出现继发感染,甚至败血症,最终多死于继发感染。
羊口疮的临床症状除了典型的唇型外,还有蹄型和外阴型,有时会出现混合型感染病例。蹄型通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发生丘疹、水泡、脓疱,破溃后则会形成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和结痂。外阴型病例较为少见,母羊水门和公羊阴囊部位发生丘疹、水泡、脓疱、结痂,且哺乳母羊会在乳房和乳头皮肤上发生丘疹、烂斑、脓疱和结痂(多由患羔吮吸哺乳时传染)。
2、羊口疮类症鉴别
看到这里不少养羊户会有疑问,羊口炎、羊口蹄疫、羊痘等病均可能出现水泡,如何与羊口疮进行区分呢?
(1)羊口炎。羊口炎多为个体发病,不具有传染性,发病后口腔粘膜会出水泡、溃疡等,但一般不会出现结痂。
(2)羊口蹄疫。首先羊口蹄疫口、蹄均会有病变表现,而羊口疮多为口唇病变,其次羊口蹄疫发病初期便会有高烧的症状,而羊口疮一般只有到后期出现继发感染时才会出现高烧的症状。
(3)羊痘。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且会伴随有体温升高。
3、羊口疮治疗方法
羊口疮其实比较容易治疗,特别是一些成年羊患病后即便不治疗亦可自然耐过,而患羊之所以出现死亡(以羔羊居多),多是由于口部溃疡疼痛不能正常采食,出现营养衰竭或继发其他疾病导致死亡,因此治疗时必须保证患羊的营养摄入才可以。
(1)成年患羊需要更换柔软易嚼的饲草饲料,对于一些粗硬的干草可加水浸泡软化后再喂羊,口腔溃疡严重的情况下则可给予小米汤或玉米汤等流食,以为患羊提供营养;羔羊患病后应停止哺乳,改为人工哺乳,一来是为了避免羔羊将羊口疮传染给母羊,二来羔羊因口腔溃疡疼痛会减少或停止吮吸,改为人工哺乳可以为羔羊提供更充足的营养。
(2)采用水杨酸钠软膏或双氧水对结痂软化,然后除去结痂并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创面,最后涂抹2%龙胆紫溶液(紫药水)、碘甘油、冰硼酸、锡类散或土霉素软膏,每天1~2次,直至痊愈。蹄型病羊可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患蹄3~5分钟,然后涂抹2%龙胆紫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每天1次,直至痊愈。
(3)部分严重的患羊,可采用青霉素40万单位、利巴韦林注射液4~6毫升,在口唇等患处分点进行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必要时还需要对患羊进行全身抗炎治疗,及输液补充营养
(4)当羊群出现羊口疮时,无论患羊还是健康羊,一律在饮水中加入清瘟败毒散或电解多维。
4、羊口疮预防措施
羊口疮的预防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出现过羊口疮的羊场,由于羊口疮病毒的抵抗力和存活能力较强,可能会连续数年出现羊口疮,下面则简单介绍几个预防方案。
(1)尽量不从羊口疮疫区引羊或购买草料、畜产品。新引羊必须隔离观察2~3周,严格检疫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清洗、消毒方可混入大群饲养。
(2)保护羊的皮肤、粘膜不受损伤,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羊口疮病毒的感染。
(3)羊口疮流行区域和出现过羊口疮的羊场,可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应用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的疫苗才可以,很多情况下接种了疫苗仍发生羊口疮便是所选疫苗与当地流行毒株不同。此外羊口疮疫苗一定要采用口腔划痕接种才可以,即采用划痕接种针或注射器针头对羊口腔黏膜进行划痕,同时注入疫苗,其他方式接种难以产生免疫力。接种后10天左右便可以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可达1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