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鳅一般生长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野生的较多。其特点是鱼肉细坚实,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那么怎么样养殖呢?养殖过程中有哪些病害发生?下面小编就详细的为大家说说大刺鳅常见 病害与防治技巧。
一、寄生虫病
1.小瓜虫病
主要流行于气温和水源水温较低的冬春季节,养殖水温低于27℃易发生,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易暴发,后期易继发细菌感染,大量寄生将导致较为严重死亡;而土池养成由于越冬基本不投饵,发病概率较低。相对大多养殖品 种,大刺鳅较易感染小瓜虫。
主要感染大刺鳅的体表和鳃。刮取体表黏液或取部分鳃组织制作水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虫体可确诊。体表寄生刺激体表黏液增生,体色变浅,大量寄生时体表肉眼可见白色小点;鳃寄生同样导致鳃黏液分泌增加,呼吸 急促,鳃充血严重。
由于缺乏治疗小瓜虫的安全、高效药物,在高密度精养池中,升温至 28℃以上,降低水位30%,甲醛溶液100毫升/米3 浸泡3小时后恢复水位,6克/米3 鱼康乐,18~20小时检查鱼体,如仍有少量虫体,重复上述处理方法1次 ;检查若无虫,彻底清洗池底及池壁,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2.黏孢子虫病
野生大刺鳅易检出黏孢子虫感染,而人工繁育和养殖大刺鳅除投喂水蚯蚓后易感染外,较少检出黏孢子虫。一般不引起死亡,但脏器被大量寄生,鱼体摄食量下降或绝食,脏器组织严重坏死时亦发生死亡。在野生和养殖大刺 鳅中发现黏孢子虫感染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有:体表、鳃、肠道、胃、脾脏等。刮取体表、肠壁或胃壁黏膜,或取鳃、脾脏组织制作水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到黏孢子虫的孢囊或孢子可确诊。
鳃寄生时,于鳃瓣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孢囊,有时亦可见孢子于鳃组织内游离寄生。皮肤寄生时,皮肤具泡状小白点,最终泡状白点破裂,释放孢子,病 灶处组织溃疡,坏死,形成小块状溃疡灶。脾脏、肝脏寄生时脏器肿大,组织内有白色孢囊。肠道、胃壁寄生,解剖可见其壁有白色孢囊形成的白色小点。少量寄生,鱼体能正常摄食,一般不做治疗鱼体能逐渐恢复;鳃或体 表严重寄生时,敌百虫0.3~0.5克/米3 ,全池泼洒,每周一次,连续2~3次;内脏严重寄生时,口服百步贯众散或含“地克珠利”或“盐酸氯苯胍”等成分的治疗孢子虫的制剂,连续5天左右。
3.车轮虫病
流行高峰期为春夏季及秋季,尤其是雨季及春夏、夏秋更替时节。车轮虫主要寄生于体表及鳃。车轮虫大量寄生时,易导致鳃、 皮肤黏液增生、鳃丝充血,食欲下降,鱼体体色加深,一般不易导致死亡。
由于大刺鳅对硫酸铜敏感,不得使用大剂量的硫酸铜用于车轮虫等治疗。一般可使用含伊维菌素及中草药成分的杀虫剂杀灭车轮虫。可用含阿维菌素、辛硫磷以及中药杀车轮虫制剂,如车轮必杀、车轮净、车轮必克等治疗。
4.斜管虫病
流行季节与车轮虫相似。病鱼体表和鳃部受到虫体的刺激分泌大量的黏液,显苍白色,食欲减退,鱼体瘦弱,游动无力。严重时,鳃上皮细胞增生、坏死或脱落,影响鱼呼吸功能常导致苗种培育成活率下降。刮取鱼体体表黏液或取部分鳃丝制作水封片,显微镜观察到大量虫体可确诊。
40%甲醛溶液30~35毫升/米3 ,全池泼洒;车轮虫必克0.3~0.4克/米3 ,全池泼洒1次;20%戊二醛溶液0.5毫升/米3 ,全池泼洒;1%伊维菌素溶液0.2~0.3毫克/米3 ,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
5.指环虫病
指环虫在鱼鳃上作尺蠖式伸缩运动,以中央大钩和边缘小钩刺入鳃丝组织造成损伤,受损的鳃组织更易于被其他细菌、常导致大刺鳅苗种的大量死亡。少量寄生病鱼 无明显的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黏液增生,充血、严重影响摄食,细菌继发感染导致烂鳃。指环王0.3~0.4毫升/米3 ,全池泼洒,每天换水补药,维持药物浓度,连续浸泡2~3天;40%甲醛溶液40~50毫升/米3 ,全池 泼洒,每天换水补药,维持药物浓度,连续浸泡2~3天;伊维菌素制剂0.02~0.03毫升/米3 ,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
6.绦虫病
野生大刺鳅易检出绦虫感染,而人工繁育和养成大刺鳅过程中有投喂水蚯蚓的偶尔也能检出寄生绦虫。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影响摄食。病鱼肠道外壁局部充血,肠道内有蠕动的绦虫。每千克鱼体重,甲苯咪唑50毫克或者丙硫 咪唑40毫克,与饲料拌和均匀后投喂,连续3天。
二、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
细菌性烂鳃的主要病原体有柱状黄杆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等。细菌性烂鳃周年发生,发病高峰为春夏、夏秋季节更替时节及夏季高温季节,尤其当水温高于26℃时易发生,并导致较为严重死亡。病鱼鳃丝黏液增生,鳃丝 顶端或边缘缺损,鳃组织溃烂色浅并粘脏。取鳃丝制作水封片,如柱状黄杆菌引起可见草堆状菌团及大量游离柱状黄杆菌。一般烂鳃还伴有少量车轮虫、指环虫的寄生。
细菌性烂鳃的控制,应以控制养殖水环境为主要控制点。轻度烂鳃病可通过大量换水恢复;重度烂鳃,除调整水质条件外,用氯制剂、海因类、二氧化氯等氧化剂、碘制剂、新洁尔灭、戊二醛等对水体消毒2~3次,或土霉素 、乙酰甲喹等抗菌药物水浴2~3天,同时内服安全、敏感抗菌药物5~7天。
2.烂尾病
细菌性烂尾病主要病原为柱状黄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烂尾病是大刺鳅苗种培育过程中一种常见病。常与烂鳃病并发,死亡率较高。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尾鳍及尾柄处充血 、发炎,黏液脱落;严重时尾鳍大部分或全部烂掉,尾柄肌肉溃烂,甚至整个尾部烂掉,骨骼外露。病鱼伴有烂鳃及胸鳍、臀鳍充血现象。内脏器官中肝脏、肾脏肿大, 肠道无食物,肠道壁充血等。在水温较低时,烂尾处常继发感染水霉。发病初期用10%聚维酮碘0.8~1.5毫升/米3 水体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3次;病情较严重时,可用高锰酸钾0.5~0.8克/米3 +盐酸土霉素5~6克/米 3 +乙酰甲喹3克/米 3 药浴,每天换水补药,维持药物浓度连续浸泡2~3天。经上述处理后,当病鱼外观症状消失后还应再持续使用含氯消毒剂继续消毒2~3天,并在饲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2~3克/千克饲料,连续投喂3~5 天。
3.肠炎病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是大刺鳅稚鱼和幼鱼常见病,主要发生在稚鱼投喂水蚯蚓和幼鱼转料阶段,在环境骤变、水质恶化以及投饵过量时易发生,特别是投喂未处理干净的水蚯蚓时极易暴发肠炎病。病鱼主要食欲减退、解剖 可见肠道局部充血发炎,肠道内积淡黄色黏液;病情严重时,胃积水导致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外凸,胆囊肿大,胆汁渗出。
水蚯蚓经严格暂养去脏消毒后投喂,保障稳定适宜投喂量,防止过量摄食。病鱼停止投喂,碘、氯制剂消毒水体2次后,在饵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土霉素或大蒜素等,连续投喂5~7天。
4.维氏气单胞菌病
主要流行于冬季保温棚养殖阶段,为了维持水温23~25℃、人工加温导致换水量受限制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病鱼体弱不摄食,体表特别鳃盖部局部发炎形成溃疡病灶,病情严重时脾肾严重肿大并坏死。该病病程长,治疗过 程易反复,严重的单口累计死亡量可达30%。碘制剂1毫升/米3 或戊二醛制剂1毫升/米 3 +恩诺沙星或强力霉素3~5克/米。
3.每天换水补药
保持药物浓度1次,连续3天。每千克鱼体,恩诺沙星或强力霉素50毫克,拌饵投喂,连续7天。
5.疥疮病
病原为?鱼诺卡氏菌。主要发生在越冬期加温,养殖水温26~28℃的时期。野生亲本和繁殖子代均发病,尤其是新购野生鱼或养殖鱼体经搬池、筛选操作导致体表创伤后易发生。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无力 侧倒于池底,体表有黄白色凸起病灶。发病初期,病灶可挤出白色化脓汁,脓汁内含大量杆状细菌;随病程发展,病灶皮肤腐蚀破损,形成中心开放性溃疡。同时伴有鳃丝腐烂症状,严重时仅剩鳃耙;发病中后期,部分病鱼 腹腔脂肪组织可见出血点。该病有极强的传染性,且病程长,药物控制难,常导致严重的累计死亡率。
注意在日常排污换水以及搬池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体表的创伤,并在搬池后及时跟进消毒。发病后,超铜0.05克/米3 、中盛杀菌红(二硫氢基甲烷)0.1 毫升/米3 、戊二醛 0.5 毫升/米 3 ,每天1次,连用2天后,碘制剂0.5~ 1.0克/米3 +恩诺沙星2~5克/米3 ,每天1次,连续5天左右,直至病灶基本痊愈。同时,每千克鱼体重,恩诺沙星或强力霉素50毫克,拌饲投喂,连续7~10天。
三、水霉病
由于大刺鳅具有钻穴集群生活的习性,且生性胆小容易受到惊吓,体表易受到彼此背棘刺的损伤,在水质不良的情况下极易感染水霉,导致该病几乎周年发生,但主要流行在水温低于20℃的时节。病原从鱼体创伤处侵入,感 染初期肉眼不易察觉,随着水霉大量繁殖,在创伤处可见似灰白色棉絮丝状体,严重时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钝,食欲减退,不摄食。
养殖过程中操作细致,避免鱼体受到损伤,操作鱼体后及时消毒。水霉净0.3毫升/米3 ,全池泼洒,每天换水补药1次,连续使用3~5次;高锰酸钾0.5克/升+霉菌净0.5克/升,全池泼洒,每天换水补药1次,连续3~5次;20% 戊二醛溶液0.5 毫升/米3 +20%苯扎溴铵溶液 0.15 毫升/米 3 ,全池泼洒,每天换水补药1次,连续3~5次。大刺鳅对盐分较为敏感,一般不使用食盐浸浴。
四、淋巴囊肿病
野生大刺鳅及繁殖子代均发病,发病水温23~26℃,栖息网孔过小,导致鱼体划伤可能为发病的重要因素。早期可观察到背鳍和尾鳍前端、下颚、鳃盖等体表出现白色水泡状囊肿物,囊肿物多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有的 带有出血灶而显微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囊肿物逐步生长变大,而且蔓延到吻端、眼眶周围、下颌、胸鳍、腹鳍等部位,解剖见病鱼鳃充血暗红;肠道微红,肝肿大,脾发黑,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变化。症状明显的病鱼占整体 的10%~15%。病鱼活力和摄食基本正常,仅有少量病鱼囊肿破裂,溃烂,继发感染细菌、水霉而死亡;病症严重的基本不摄食,囊肿超微组织切片可观察到大量病毒粒子。一段时间后,囊肿部位发黑,囊肿组织自动脱落,基 部体表慢慢恢复正常。更换网孔大的栖息网,全池彻底排污,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稳定,投喂复合维生素及黄芪多糖免疫增强剂,增强体质,病灶逐渐自愈。
五、亚硝酸盐中毒
大刺鳅对亚硝酸盐敏感,从苗种到养成阶段一旦投饵量增加,排污换水不足将导致养殖水体亚硝酸氮升高,一旦超过 0.2 毫克/升将影响摄食,鳃丝呈红褐色,鳃小片圆形血窦产生,超过1.0毫克/升易产生急性中毒,鱼体抽 搐,肌肉扭曲,窜游和躺卧池底,鳃血色呈巧克力色,肝、肾、脾呈暗紫色。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死亡。加强排污刷池,保障正常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测定水体亚硝酸盐,发现超标及时采取措施。遇急性中毒,停 止投饵,及时大量换水,改善水质后,葡萄糖3克/米3 +Vc 3克/米3 ,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两天。
六、应激性综合征
大刺鳅生性胆小,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捕捞、运输操作以及突发性振动等敏感,受到应激刺激时,躁动不安、活动加强、呼吸加快,体表黏液分泌增多,进而表现惊恐逃避、躲窜,出现采食量下降甚至不摄食,活动减少,游 动缓慢,群体聚集势头降低,病鱼体表黏液分泌减少,单独游动,体色变浅,发展至严重时,侧卧于水底,接近死亡。养殖过程换水排污、分选操作仔细;保持相对安静,提供栖息幽暗环境;水面栽培水生植物,降低强光直 射。
大刺鳅是营养价值极高水产,无论是煮着吃还是炒着吃味道都非常鲜美。如果想要在养殖过程中获得高产,那么各位需要注意病害防治哟,以上是它常见病害的防治技巧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