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吃过黄秋葵吗?黄秋葵近几年来在市场上的行情越来越不错,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生产, 生产上多数黄秋葵生产存在栽培技术不到位、 部分黄秋葵产品化肥和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不仅造成黄秋葵品质降低,也直接制约了黄秋葵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黄秋葵绿色栽培技术,以期规范黄秋葵标准化栽培,促进黄秋葵产业化发展。
1 生产技术要求
1.1 种子质量与用种量
种子纯度 ≥95% 、净度 ≥97% 、发芽率 ≥85% 、水分 ≤8% 。 千粒重 55 g 左右。 每亩育苗栽培用种量为300 g 左右,直播栽培用种量 500 g 左右。
1.2 栽培季节选择
育苗栽培, 3 月底至 4 月初播种育苗, 5 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5 ℃ 以上定植, 6 月初至 10 月底收获。 直播栽培, 5 月初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5℃ 以上播种, 6 月下旬至 10 月底采收。
1.3 育苗
1.3.1 自制营养土育苗
穴盘基质育苗, 宜选用规格为 50 穴或 72 穴的育苗穴盘 。 农家自用可自制营养土育苗。
1.3.2 自制营养土
选用 3 年未栽培过锦葵科作物的菜园土和腐熟农家肥按 7∶3 (体积比)配制营养土,另按营养土加 1 kg/m 3 三元复合肥 (含 N 、 P 2 O 5 、 K 2 O各 15% ),混合均匀堆制 30 d 以上。
1.3.3 营养土消毒
用 95% 噁霉灵可湿性粉剂 5 g与 50~100 kg 细土混合, 播种时 2/3 铺营养钵上,其余 1/3 盖在种子上面。或用 40% 福尔马林于播前 3 周施于苗床土中,用量为 40 mL/m 2 ,对水量视土壤墒情而定,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5 d ,除去覆盖后 2 周,待药充分挥发后方可播种 。
1.4 催芽播种
在播种前晒种 2~3 d ,每天晒 3~4 h 。将种子浸于55℃ 的热水中搅拌,保持水温恒定 15~20 min ,然后在 25℃~30℃ 条件下继续浸泡 12 h 左右,用清水洗净粘液后即可催芽。 于 25℃~30℃ 条件下催芽 48 h ,待一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穴播种子,每穴播 2~3 粒种子,播种后覆基质或细土 1~2 cm ,再覆盖薄膜, 5~6 d 出土。
1.5 苗期管理
壮苗标准:苗龄 30~35 d , 3~4 片真叶,株高 10~15 cm ,茎粗 0.5~0.8 cm ,叶片肥厚,无病虫,根系发达。 发芽期 (播种—子叶展平) 昼温应保持 25℃~30℃ ,夜温不低于 15℃ ,需要 10~15 d ;出苗后苗期白天温度维持在 25℃~30℃ 、夜温 13℃ 以上,地温 18℃~20℃ 。 子叶展平至第 1 花开放,需 40~45 d 。 防止水大,偏干管理。
1.5.1 定植或直播前准备
定植前 10~15 d 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农家肥 1 500~2 000 kg 、钙镁磷肥 50 kg 、45% 高氮高钾复合肥 20~30 kg 。可用商品有机肥替代传统农家肥,每亩施商品有机肥 300~500 kg 。 施基肥后土壤深翻 20~30 cm ,做畦耙细整平。
1.5.2 直播或秧苗移栽
5 月上旬,地温达到 15℃ 以上时用种子直播或秧苗定植。 6 月份开始采收,可与其他生育期短的蔬菜和农作物间作。 播种按行距70 cm 、株距 40 cm 挖穴,先浇足底水,每穴播种 2~3 粒,覆土 2~3 cm 厚。 或者采用专用播种机播种,每亩用种量约 500 g 。 秧苗移栽按前述株行距,定植株数 2 000~3 000 株/亩。
1.6 间苗与中耕
直播的在第一片真叶展开时进行第一次间苗,去掉病残弱苗; 当 2~3 片真叶展开时定苗, 每穴留一株壮苗。 未覆盖地膜的, 定苗后应及时进行中耕划锄 。
1.7 水肥管理
定植后一周左右灌一次缓苗水, 以后视土壤墒情而灌水,保证土壤湿润。 要多次少量追肥,根据植株长势适量追肥。 立秋开始追肥, 半月 1 次, 追 2~3 次, 每次每亩施尿素 7.5 kg 、 硫酸钾 6 kg 。 整个采收期内, 每半月叶面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一次。开花前适量控水, 中耕蹲苗。 开花结果时, 要及时供给充足的水分, 促嫩果迅速膨大。 露地大雨后要及时排水。
1.8 培土与整枝
定苗后培土 1 次, 大风雨季要防止植株倒伏培土。 经常中耕除草,并进行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生长前期可以采取扭叶的方法,将叶柄扭成弯曲状下垂,来控制营养生长。 主蔓结果为主,及时打掉侧枝及基部老叶。 开花结果期间,应及时剪除已采收过嫩果的各节老叶。
1.9 除草
提倡人工或机械除草,配套养鸭或鹅除草、地膜覆盖防草等 。
2 主要病虫害防治
2.1 主要病虫害
黄葵主要病虫害为蚜虫、 斜纹夜蛾、 苗期猝倒病、病青病等。
2.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
2.3 农业防治
宜与非锦葵科作物轮作,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 合理安排生产茬口,加强田间管理,改善株间通透性,合理灌溉,科学施肥。 及时中耕除草,清除并集中处理黄秋葵植株残体。 酸性土壤( pH 值﹤ 6 ),整地前每亩施用生石灰 50~100 kg ,冬季深翻耕冻土。
2.4 物理防治
2.4.1 黄板诱杀
在苗期蚜虫等害虫可用黄板进行诱杀,在植株群体上方 20~30 cm 每亩放置 25~30 块(规格 25 cm×40 cm )。
2.4.2 昆虫性诱剂诱杀
斜纹夜蛾专用诱捕器在田间放置间距为 30~50 m , 放置高度以高于植株 20~30 cm 为宜。
2.4.3 灯光诱杀
选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等夜蛾害虫,每20000m2( 30 亩)放置 1 盏杀虫灯。
2.5 病虫害化学药剂防治
连阴天叶片发生叶斑病, 晴天及时在植株基部附近撒施生石灰控制病害传播。 注意轮换用药,严格控制每种农药最多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5.1 苗期猝倒病
用 72.2% 普力克水剂 400 倍液喷雾,或 15% 恶霉灵 450 倍液喷雾,或 72 g/L 的霜霉威盐酸盐 500~800 倍液喷雾。 安全间隔期 7 d 以上,替换用药 2~3 次。
2.5.2 病毒病
( 1 ) 1.5% 植病灵乳剂 + 植物动力2003 , 1 000 倍 +800 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 7 d 以上。
( 2 ) 20% 病毒 A 粉剂 +83 增抗剂, 500 倍 +100 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 3 d 以上。
( 3 ) 83 增抗剂, 100 倍液苗期缓苗后各喷 1 次,安全间隔期 8 d 以上。
( 4 ) 20% 盐酸吗啉呱铜 500 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 3 d 以上。
3 采收方法
定植后 30 d 左右(播种后 70 d )可以开始采收嫩荚果,采收期持续 90~130 d 。 从第 4~8 节开始节节开花结果,花谢后 3~4 d (昼温 28℃~32℃ ,夜温 18℃~20℃ )可采收嫩果,最迟 8~12 d ,嫩果长到 10~15 cm长。 采收过早产量低,采收过迟纤维多不能食用。 收获盛期一般每天或隔天采收 1 次, 收获中后期一般3~4 d 采收 1 次。 采收在下午或傍晚进行,在果柄处剪下。 黄秋葵茎、叶、果实上都有刚毛或刺,采收时应戴上手套。
以上就是黄秋葵绿色栽培技术规程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还不错,可以继续来惠农网学习黄秋葵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