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种植户都分不清猕猴桃叶溃疡和褐斑病,这两种病都有一个相同的症状:叶部出现小黑点。如果不能正确区分这两种病,就无法正确用药。今天小编就来说说这两种病害不同点及防治方法。
一、病菌种类
猕猴桃叶溃疡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是一类弱寄生、耐低温、毁灭性强的细菌性病害。
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多为链格孢菌,属于真菌性病害
二、发病规律
1、猕猴桃叶溃疡病
猕猴桃叶溃疡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展叶期至谢花后和秋季采果前后。该病菌菌体最适生长温度在10-20℃,一旦超过35℃,菌体生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在-12℃的极端低温仍能够生长。
猕猴桃溃疡病病菌可在枝条、土壤中越冬。在猕猴桃休眠期,溃疡病病原菌可以通过气孔、皮孔、伤口等通道侵入并潜伏植株体内;伤流期开始时寄主体内扩增繁殖;萌芽前进入发病高峰期;随后气温升高发病缓慢。病原菌主要利用农事操作、昆虫、风雨等途径进行侵染和传播。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2、褐斑病
病菌可以同时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在病残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萌发新叶后,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5-6月份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易发此病。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气差的果园发病较重。
三、危害症状
1、叶溃疡
猕猴桃叶溃疡发病初期会在叶片上形成芝麻大小的黑点,四周带有黄色光圈,发病严重时整个枝条的叶片卷曲、花蕾坏死、嫩梢呈水浸状。
2、褐斑病
染病初在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圆点,渐渐向四周扩展。之后小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呈枯焦状,发病严重时造成病叶大量枯卷或提前脱落,果实出现萎焉和软化现象。
四、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改善园区通风透光性。
2、化学防治
冬季清园:冬季修剪后用杀菌剂兑水液全园喷雾,减少病原基数。然后用果树液态保护膜+杀菌剂涂刷树干,阻隔病菌侵入树体。
春季萌芽至开花前:检查猕猴桃溃疡病病株。红阳猕猴桃:发现该病株及时从发病部位以下未发病处20cm左右剪去枝条或树干;其它长势旺盛的品种,用消毒的刀具刮去发病的部位至木质部,然后对剪口和刮口用杀菌剂涂刷伤口。处理完病株后全园喷雾喹啉酮或噻霉铜或四霉素等兑水液。药剂轮换喷雾预防产生抗性。对于风害严重的区域,建议在园区周边设立防风网或防风林,减轻风对溃疡病病菌的传播。
浸果后至褐斑病发病前:主要是预防褐斑病发生。建议喷雾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三十烷醇细胞分裂素兑水液,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抗性。
褐斑病发病期:主要是防治褐斑病发生。用治疗性药剂,要在刚发病时就进行治疗,避免严重时导致落叶。发病前喷施80%丙森锌1000倍,发病初期,选用兰泰、30 % 苯醚·丙环唑3000倍预防和控制褐斑病。病害发生期选用80%戊唑醇、45%福星、60%噻菌灵、丙环唑等进行控制。
采果后至落叶前:同时预防和防治溃疡病和褐斑病。用苯醚甲环唑或醚菌酯+噻霉铜或喹啉酮,全株喷雾,减少落叶后叶片上的病菌基数。
以上就是猕猴桃叶溃疡和褐斑病的区别方法和防治措施,内容仅供参考。想了解更多农技知识请关注惠农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