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灰枣引种栽培存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灰枣抗旱、抗风沙、耐寒、耐盐碱、耐瘠薄,具较强的适应性,产量较高而稳定,是河南省新郑、中牟、西华等县市主栽品种,但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灰枣种植经济效益,现将灰枣引种的栽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介绍如下。

甘肃酒泉灰枣引种栽培存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1 酒泉市灰枣栽培现状及引种表现

1.1 酒泉市灰枣栽培现状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2010年以前灰枣栽培面积仅有1200余公顷,不足200万株,保存率为50%。2010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枣业的扶持力度,因此受到重视,开始大面积发展,枣树已成为枣区的富民产业,截至2014年,灰枣栽培面积已超过4300公顷,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5年,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冲击,出现了红枣卖难的问题,为了应对此局面,科技部门把灰枣栽培的重点放在推广枣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枣商品率上,数量扩张转变为提质增效。近几年相继实施了市列项目《酒泉市枣树标准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国家林业局项目《酒泉市枣树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制定了灰枣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并在本区域大力推广,使标准化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1.2 灰枣在酒泉的引种表现

(1)果实性状:果实平均单果重12.8克,最大果重13.7克,果肩圆斜,果顶广圆,果面较平整。果肉绿白色,质地致密,汁液中多,含可溶性固形物35%,可食率97.3%,出干率50%左右,耐贮运。果核较小,含仁率4%~5%。在酒泉市,4月下旬萌芽,6月初始花,9月下旬成熟采收,果实发育期100天左右。

(2)早果性和丰产性:灰枣结果较迟,根蘖苗一般第3年挂果,嫁接苗第2年挂果,第6年进入丰产期,株产鲜枣30千克左右,亩产量300千克左右。

(3)抗逆性:灰枣耐寒,能耐-22℃以下的短暂极端低温;耐旱,能耐40℃的极端高温;耐瘠薄,在砾质沙地上也能生长;耐盐碱,在pH值为8.5的土壤上生长。

甘肃酒泉灰枣引种栽培存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2 酒泉市灰枣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粗放,数量扩张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产品低质价廉

一家一户小散弱的生产组织方式使枣果质量不高、品质下降,导致灰枣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市场中出现中低质量枣产品过剩、价贱伤农,端优质枣产品供不应求的一冷一热现象。

2.2 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枣农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缺乏有效的市场引领和群众的自觉自愿,导致标准化生产水平普遍不高。

2.3 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创建重视不够,品牌效益难以发挥

政府、企业、枣农对品牌宣传认识不够,使得名牌不名,优质不优价;“三品一标”存在“小、散、弱”现象,大区域公用知名品牌没有形成;分级采摘、收购,分级包装、销售,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市场经营机制还没有形成。

2.4 灰枣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不长

缺少能真正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从而使得枣产业在生产、收购、加工、贮藏、市场拓展、产品研发等方面良莠不齐,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

3 灰枣产业发展的前景

3.1 光热资源比较优势突出,保证了灰枣的良好品质

酒泉绿洲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灰枣的正常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有利于灰枣生长,使灰枣具备极好的商品价值。

3.2 出色的综合性状决定了其在枣树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灰枣无论有效成分、适口性、还是产量、亩效益,都比本地固有种临泽小枣、敦煌大枣及其他引进品种好,因此也决定了其在酒泉市枣树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3.3 灰枣价格相对稳定,价格稳中有升是大趋势

灰枣可以实现同河南、新疆等全国大市场的对接,销路畅通,国内灰枣价格相对稳定,稳中有升是大趋势。

甘肃酒泉灰枣引种栽培存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4 灰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上要树立质量效益意识,向集约化质量效益型转变;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理念;生产出质量高、品质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要求的枣产品,提高产业效益。

4.2 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由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绿色生态、开放安全、集约经营上转变,发展绿色安全枣产品。

4.3 树立融合发展意识

由单纯林果业种植生产,向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共同发展转变,只有把林果业融入二三产业,才能把枣业做精做强,从而挖掘开发产品的潜在价值,提升产品的卖点卖价。

4.4 树立适度规模经营意识

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经营向大场大户、家庭林场、林果企业等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实现机械化,有利于林果产品的集约化管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波动承受力。

4.5 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由传统品种、传统技术、传统模式向利用高、新、尖的现代科技创新转变,搞好林农的技术培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引进创新、示范推广,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4.6 在培训、扶持、管理上树立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思想

把政府的扶持管理服务重点由产前、产中向产后转变,培育扶持一批产、加、销一体的龙头企业,以产后收购、加工、销售的标准化倒逼产前和产中的标准化实施,引导广大农户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需求优化林果产业的品种、质量,从而提高效益,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