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市场行情还算不错,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人工养殖起泥鳅,泥鳅的养殖方式很多,有池塘精养、稻田养鳅等,其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区微流水或营造微流水环境进行池塘养殖泥鳅值得推广应用。下面一起看看池塘微流水泥鳅养殖简介。
一、池塘条件
1. 池塘面积
池塘微流水养殖泥鳅,以500~1 000米 2 的长方形池塘比较理想。池塘面积太大,既增加均匀投饲难度,又浪费水资源。
2. 鱼池结构
泥鳅有钻泥的习性,建议鱼池采用砖石护坡,硬泥作为底质。鱼池底泥厚度在15~25厘米。水池要有进排水设施,排水阀能排底层水且具备调节水位的功能。
3. 水深及水量
池塘水深在0.8~1.2米。微流水养殖泥鳅,不必全天都有微水流进流出,只要日平均换水量达到全池水的15%~20%即可。若水源充足,水量丰沛,常年有微流水入池,则更加理想。生产实践中,可以每天注水2~3小时,也可以几天注换水1次。此外,池塘最好能够配置增氧机,利于节水和高产。
二、泥鳅放养
1. 放养时间
每年5~6月是投放泥鳅苗的最佳时期。
2. 苗种质量
第一,尽量选用人工繁殖苗,不建议采用自行捕捉或收购的野生苗。
第二,鳅种规格要整齐,体质健壮,没有病害,否则会造成泥鳅生长速度不一致,大小差别较大,影响出池。在泥鳅放养前要挑出受伤和体弱的苗种。
第三,苗种入池前,要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预防鱼种下池后被病害感染。通常用3%食盐水浸洗消毒10分钟。
第四,搬运时动作要轻,避免碰伤鳅苗造成水霉病的发生。
3. 放养规格
鳅种放养前先进行大小分级处理,同一池塘要放养规格基本一致的泥鳅。确定放养鱼种的规格主要根据饲养到当年起捕时是否能够达到商品规格。一般规格越大,增重量也越大。从试验和生产结果看,泥鳅苗种的放养规格不应低于5厘米。
4. 放养密度
流水池水流充足,溶氧丰富,放养密度比其他养殖方式要大。但放养密度也有一定限度,限度内放养密度越高,产量越高;如果超过限度,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另外,放养密度还与池塘载鱼能力相关,包括池塘条件、苗种规格和饲养水平等因素。对于长年有微流水入池或有配套增氧机的池塘,放养密度可以大些,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养鳅苗1.5千克左右。池塘条件较差的,要适当降低放养量。
5. 搭配种类
可以套放一些滤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鲂鱼等,每亩投放10~15尾,以减少饲料浪费和溶解氧消耗;滤食相当数量的浮游生物,比如硅藻类、绿藻类、枝角类、桡足类等,对改善池塘水质,保持水质活、嫩、爽有重要作用。
6. 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池塘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洁消毒处理,以消除发病隐患。所用药物中以生石灰和漂白粉效果明显,用药量根据池塘使用时间、底质、水源等情况而定。一般为每亩池塘施入生石灰150~250千克,或漂白粉10~12.5千克。施药10~15天后即可试水放鱼。
7. 放养水温
鳅苗入池前要试水温,鳅苗与池水的温差不能超过2℃。温差过大时,要及时进行调整,具体操作:先将装运鳅苗的容器如双层尼龙塑料袋,放在池水中浸泡10秒钟,然后拎上来放置2分钟;再将袋子放进池中浸泡20秒,再拎上来放置2分钟;接着再一次将袋子浸泡30秒,再拎上来放置2分钟;如此反复3次,调整完成,即可解开袋口让泥鳅进入池中。
三、饲料投喂
1. 饵料台建设
泥鳅在不设饵料台饲养时,个体规格差异较大,因此成鱼池最好架设饵料台。饵料台可用竹材编制成圆形或长方形的筛框,底下铺一层聚乙烯纱窗布;也可用金属做框架,底面缝上聚乙烯纱窗布。饵料台的大小与周边的高度及滤水性能对饵料系数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通常每个饵料台面积为0.25~0.4米 2 、边高0.25米。设置饵料台的个数与鱼池大小相关,一般每亩成鱼池至少设置6个饵料台。
2. 饵料投喂
泥鳅的人工饵料包括小杂鱼、鱼粉、动物内脏、蚕蛹、猪血、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和谷子、米糠、豆饼、麦麸、酱糟、菜饼等植物性饵料。可将这两类饵料按照一定配合比例做成软团进行投喂。参考配方:50%小麦粉、20%豆饼粉、10%米糠粉、10%鱼粉(或蚕蛹粉)、7%血粉、3%酵母粉。
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议采用专门的泥鳅颗粒饲料。日投喂次数根据水温而定: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温度较高时每天投喂3次,时间分别在6时、13时、17~18时;温度较低时投喂2次,分别在8时和16~17时。
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3%,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投喂。
四、日常管理
1. 水体肥度调节
养殖水体应维持一定肥度,通常以水呈浅油绿色、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为好。培养该水色的关键是控制水中的浮游植物群,并且必须以绿藻为主;同时要经常换水,保持较好的水质和较高的溶氧量。在高温季节,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每立方米水体用15克;每半月投喂1次抗菌药饵,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连喂5天即可。
2. 溶氧量调节
溶氧量若能维持在5毫克/升以上,则泥鳅的食欲旺盛,生长率与饲料利用率都较高;若溶氧量降低至2毫克/升,泥鳅摄食量将下降,对其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3. pH值调节
池水的正常pH值在6.8~7.5,pH值变幅过大对泥鳅的摄食、生长、疾病流行均有显著影响。在施入生石灰调节水质时不宜大剂量泼洒,每次用量以每亩15~20千克为宜,如果达不到所需pH值,次日可再泼洒1次。
4. 水温调节
初夏适当降低池塘水位有利于池水升温。炎夏将池水加深至1米,同时将注换水时间改为下半夜或清晨。池面养些水生植物等,使水温维持在20~32℃,泥鳅可正常摄食和生长。
5. 卫生保持
饵料台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直接影响泥鳅的摄食与病害的发生,所以每天必须清除残饵,洗刷饵料台并晾晒。饵料台周围泼洒生石灰水消毒,每半月1次。
关于池塘微流水环境养殖泥鳅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