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溃疡病的发病规律及主要危害(内附防治方法)

柑橘溃疡病是对柑橘产业威胁极大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世界上柑橘生产国几乎都有或曾有其分布, 因其传播途径广、传染迅速、顽固难防, 因此被列入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 禁止输出或输入。近年来, 由于引种、苗木的盲目调运和生产上的疏忽, 各地柑橘产区的溃疡病有上升蔓延趋势, 应在生产上引起重视, 以免对各地柑橘无公害商品化生产和出口外销形成威胁。下面一起来学习柑橘溃疡病识别与防治技术要点。

柑橘溃疡病的发病规律及主要危害(内附防治方法)

一、发病症状

1.叶片症状

叶部初期受害, 在其一面出现微点状黄色或暗黄色油浸状褪绿斑点, 后渐扩大穿透叶肉, 在叶片两面不断隆起, 成为近圆形木栓化的灰褐色病斑;

病斑中部凹陷, 裂开似火山口状突出, 周围有黄色晕圈, 并在晕圈外有一层釉光边缘。

病斑大小2~9mm不等, 常彼此愈合成不规则的大型病斑。

2.枝干症状

枝梢上病斑比叶片上病斑更为凸起, 木栓化程度更严重, 病斑不规则形, 病斑多数环状侵染枝梢。

3.果实症状

果实上的病斑中部凹陷龟裂和木栓化程度比叶片上的病斑更显著, 病斑一般大小0.5~1.2cm, 初期病斑呈油浸状半透明凸起, 浓黄色, 其顶部略皱缩。

二、主要危害

柑橘溃疡病属黄单胞菌属, 为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桔致病型。

柑橘溃疡病的发病规律及主要危害(内附防治方法)

病菌主要潜伏在病叶、病梢和病果的病斑组织中越冬, 尤以秋梢上的病斑是越冬的主要场所, 成为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翌年春季, 温度适宜多雨时, 病菌从病斑中溢出, 由风雨、昆虫、枝叶接触和人工操作 (经伤口、自然孔口) 等途径进行传播到当年春梢的幼嫩组织上。

病菌在受侵染的组织中迅速繁殖至足够数量 (群体效应) , 导致作物生病。

病菌并充满作物细胞间隙, 刺激细胞增大, 使组织膨胀破裂, 膨大的细胞木栓化后不久即死亡, 形成病斑, 完成初次侵染。

春梢叶片潜育期一般12~25天, 夏梢叶片4~10天, 秋梢叶片5~6天, 果实上6~25天。病害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

叶片和果实感染溃疡病后, 常引起大量落叶落果, 对鲜果品质和产量影响很大, 轻则引起树势衰弱, 严重时导致毁园。

三、发病规律

1.叶片

病菌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刚萌出的嫩梢和老熟的叶片不感染。

当新梢幼叶达2/3长时 (萌芽后30~45天) 开始发病, 随着新梢生长, 发病率增高, 至新梢老熟前, 叶片完全伸展但尚嫩绿时 (萌芽后50~60天) , 气孔形成最多, 且处于开放型阶段, 间隙大, 病菌最易侵入, 达到发病最高峰;当新梢老熟, 叶片完全革质化时, 气孔不再形成, 原有气孔趋于老熟, 病菌侵入困难, 发病基本停止。

2.果实

幼果在横径约1cm时 (谢花后35天左右) 开始侵染, 至横径3cm左右时 (谢花后60~80天) 达到发病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至果实大部分着色转黄或横径6cm左右时 (谢花后210~220天) , 则不再发病。

3.栽培管理

施肥不合理, 使抽梢期延长, 抽梢次数增多, 延迟老熟等利于病害侵染, 特别是偏施氮肥发病更重;过度密植以及冬季没有进行修剪病枝, 则会加重发病;潜叶蛾危害严重的果园, 造成大量伤口, 有利于病菌侵入, 发病严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1.合理、平衡施肥, 注意控氮肥, 增施钾肥和有机肥;

2.于晴天剪除病枝、病叶及病果, 带出园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剪刀注意消毒;

3.做好冬季修剪:开天窗、挖侧门、修裙边。

柑橘溃疡病的发病规律及主要危害(内附防治方法)

(2)药剂防治

1.春梢时防治溃疡病的重中之重, 因春梢是抽梢非常统一的一次。于春梢抽发后25左右喷第1次药;当春梢80%自剪时喷第2次药, 隔7-10天再喷1次 (约谢花2/3时) ;

2.果实于拇指大小喷第1次药, 隔15-20天再喷1次, 连喷3次;

3.结果树夏梢一律抹除;

4.秋梢于3~5cm长喷第1次药, 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 连喷3次。遇台风多雨, 多喷一次。

药剂选择应选用安全性好、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的高效低毒杀细菌剂, 推荐选用:碧生 (20%噻唑锌悬浮剂) 400倍或碧穗 (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 600-750倍叶片喷雾。

以上就是关于柑橘溃疡病的全部内容,小编建议每位柑橘种植户朋友都认真参考学习,毕竟这一病害是大部分果农都头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