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水产养殖的人们都知道,水产种质资源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国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却正在衰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环境破坏
由于拦河坝、闸门等水利建筑,破坏了鱼类的泅游通道,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使仅类失掉了适宜的育肥场和产卵场;工农业污水排人自然水域直接毒害丁水生生物或趋使其回避。加以滥捕,使一些种灭绝,一些种数量大减,造成全部或部分基因库损失,鱼类的许多优良性状消失。
二、经济价值较低的亚种或种群的侵入
如引种不当,把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群、亚种或近缘种引进,与当地优良种群或近缘种杂交、回交而造成两者的基因融合,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侵蚀或渐渗,侵入种的群体越大.原有种的优良性状消失得越快。例如我国长江产的中华绒茧蟹(俗称河蟹)生长迅速、品质优良,由于河道修闲建坝,断绝丁小华绒整理的泅游通道,加以在长江下游滥捕蟹苗,天然蟹苗的产量逐年下降,养殖苗种供不应求,于是就从北方(主要是辽河下游)和甄江购进河蟹苗种。
养殖的这些不同地区的河蟹,不可避免地逃人汇河,进行繁殖并与日益稀少的当地种群条交和杂种后代凹交,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的融合。辽蟹个体没有长江蟹长得大,成熟得早,经济效益人为下降低蟹的生产性能更差。现在长江中、下游的群众反映天然河蟹比过友小得多丁。
三、近交衰退和遗传漂变
由于繁殖群体过小,造成近亲交配,许多有益的基因遗失,有害的隐性基因重现率增多,导致生长速度厂降,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降低。我国大水面故流主要鱼类筋、翱,产漂流性鱼卵,要在流程较长的大河中才能成功地繁殖存活。我国各地养殖的链、甥,在刃年代以前,都是在长江、珠江中捞大然负曲,运回当地饲养。
50年代未期,蹈、绸的人工繁殖成功,全园大部分地区都逐渐改用人工繁殖的鱼苗,由于各地人工繁殖的亲鱼都是小型群体,蹬、绸的繁殖量又大,很容易造成近亲回交,促进了近亲衰退的发生,据李思发等人的试验,人工繁殖的续编比长江天然的链翱鱼苗生长速度要下降5%—10%。19旺年未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中国北方各海区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终因原来的亲体太少.近交衰退的后果逐渐表现出来,1994和1995连续两年又从美国引进了较多的亲贝,海湾扇贝的生产性能才有所改善。
移植鱼类亲体过少,会造成瓶颈现象,较大的基因库只剩下少数个体,总变异大大减少。脱离原种群的小群体,因为基因库较小,就会发生遗传漂变,漂变时间越长,损失的基因越多,鱼类就难于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所以世界上某种动物如果存在的太少,就难避免灭绝的命运。但是如果数量不是太少,并不一定注定灭绝,只不过漂变新形成的群体,其基因频率已与原群体差别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