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是水稻种植常见的病害,其危害大,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会导致水稻干枯而死,影响水稻产量,那么引起水稻纹枯病发病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详细的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对各位种植户有所帮助。
1?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常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菌丝初时无色,成熟时出现淡褐色的菌核 。病菌菌核的实际抗逆性较强,在各类恶劣环境中都能生存,是水稻纹枯病大面积传播的首要诱导病菌。此外,水 稻种植密度过大、水肥管理不当、药物防治措施不合理等,都会导致发生纹枯病,影响防治效果。
2?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的病害,当水稻种植区域田间温度不断升高之后(大约在20 ℃,湿度在80%时),纹枯病开始逐步发生与散播 。种植区域田间温度大于25 ℃、相对湿度大于90%时,病害传播速度会不断加快。水稻种植田块中长期积水,湿度较大,为纹枯病大面积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在施肥管理过程中添加氮肥过多,会是禾苗分蘖提前封行,促使纹枯病发生。在正常种植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实际抗病性以及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高秆水稻品种发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发病较重。
3?水稻纹枯病的基本发病症状
纹枯病对水稻叶鞘、叶片、穗部和茎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为害。起初发生阶段主要在植株与水面靠近的叶片和叶鞘部位。水稻初期感染过程中,病部大多数都呈现暗绿色水浸状模糊斑点,病斑进一步扩散后,逐步形成云纹 状。病斑中间位置会出现灰绿色或是灰褐色,对水稻组织被破坏后,边缘呈现暗褐色。在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时,多个较小的病斑交集之后会产生较大的病斑,导致叶片开始发黄然后逐渐枯死。茎秆位置受害情况与叶片较为相似。当穗部受侵害后,起初会呈现出暗绿色,随着侵害时间的延长,会呈现灰褐色,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在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中,纹枯病发病部位会出现菌核, 菌核颜色较深,容易脱落。
4?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菌核在种植土壤、禾秆病部、杂草等环境中越冬,是形成病害的初步传染源。在春季进行耕种时,大多数成功越冬的菌核都会在水面上漂浮,然后附着在水稻植株上。当自然环境温度较为适 宜时,菌核会不断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水稻,使水稻发病,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导致水稻纹枯病流行性爆发。在水稻种植后,病害发生过早、过多、过重,是当前稻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5?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5.1?选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
水稻种植主要在于水稻品种选择,因为好的品种能够阻挡病原菌体,减少病害发生概率。通过实践研究可知,当前籼稻植株蜡质保护层较厚,硅化物质较多,实际抗病性较好,粳稻次之,糯稻实际抗病性最差。在相同的种植环境中,早熟品种的抗病性较低,迟熟品种的抗病能力较好。
5.2?及时清除病源
在水稻进行插秧之前需要及时捞出稻田水面上漂浮的菌核,全面减少菌源数。实际操作如下:通过放高水位(水位高度3.3~6.6 cm)耙田,使菌核漂浮在水面上,并停留一段时间之后,使漂浮在水面之上的枯枝、杂草、菌核 等浪渣随风漂浮集中到下风田角、田边之后,通过细沙网等相关工具及时捞出水面上漂浮的枯枝和杂草、菌核,然后将其烧毁,从而能够有效控制菌源数量,对前期发病的早晚、轻重进行有效调控。
5.3?水肥管理措施
水稻大田施肥原则,施肥以基肥为主,可以根据水稻生长规律和生长实际情况及时追肥。基肥的以农家肥为主,结合土地肥力情况适当补充化肥,原则是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追肥以追施分蘖肥为主,应在禾苗返青后,即插田后7~10 d进行,宜早不宜晚。施肥量占施肥水平的20%左右为适。
5.4?采用其他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是实现水稻抗病、高产、优质的重要配套技术,也是对纹枯病进行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
同时,种植户应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既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又能提高水稻的抗逆、抗病能力。
5.5?化学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在发病初期,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发病后期病情发展迅速,为了控制病情必须及时施药防治。在分蘖期,当发现病丛率达到5%~10%时即可开始用药防治。大胎孕穗期和抽穗期病情发展迅速,必须加强防治,控制病 害发展,常规用药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苯甲丙环唑乳油、已唑醇悬浮剂等农药兑水喷雾,每次施药必须连续使用2次,第1次施药后隔7 d左右再施第2次药,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施药时注意兑水多一点,药 水足才能有足量的药液喷到植株中下部,提高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是立枯丝核菌所致,而且病害发生时传播速度快,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危害整片稻田,所以各位种子户在种植时一定要引起种植,以上是关于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各位种植户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