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很多,下面简单介绍其中的三种:
1、不能形成原基或原基形成很慢
①病状:发菌阶段,菌丝长满袋数日后,表面菌丝细弱不见原基形成,菌袋表面形成干黄的厚菌皮,有黄色或棕色的液体,出菇阶段,转入仿生栽培后,60~70天不见原基出现。
②病因:主要病因是菌种过弱或严重老化,培养料质量过差、营养贫乏。后期培养室光线过暗、通风不良。菌袋在发菌室内停放的时间过长,室内空气干燥,菌袋内含水量过高,棉塞过紧。菌袋转入栽培管理的季节过早,平均气温低于20℃。覆盖物过厚,超过1.5厘米。菌袋表面干枯老化形成较厚的菌皮面无原基。机械损伤严重,原有的原基严重受损。管理不当,塑料布盖得过严,前期阶段水分过大,覆盖物粘滞,通风透气不足。
③防治方法:选择生长旺盛,抗逆性强的2~3代菌株,选择适宜的培养料配方,如以栗木木屑和棉籽皮为主的配方。调整pH值为5.5~6.5。发菌室后期加大空气湿度至60%左右。去掉部分遮光物,增强光照强度,每日增加通风2小时,降低室内温度至20~24℃。对积有黄褐色液体的菌袋,倒控出袋内液体放于通风处。在80%以上菌袋出现原基时,立即转入出菇栽培管理。
选择最佳栽培时期,以4月至5月底进行栽培较好,覆盖物厚度为1~1.5厘米:栽培时把菌袋表面干枯变黄的菌皮去掉;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原有原基;掌握全面技术进行综合防治,在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严格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操作,使其达到最佳出菇环境。
2、原基干枯或腐烂
①病状:原基表面没有无色透明的营养水珠,没有灰白色的长生点,表面干燥,生长停滞、变黄、变软、腐烂,或形成凸凹不平的老蚧皮样。
②病因:水分不足,原基形成后空气湿度不够,表面失水干枯,通风不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了原基的形成和分化,温、湿差过大,光照强度大、时间长,原基受灼烤干枯死亡。
③防治方法:原基露出覆盖物后,把小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由原来的70%左右提高到85%以上,分化出小枝叶后提高到90%以上。原基阶段要求每天喷2~3次雾状水,尽量保护原基。相应调整通风孔的大小,并在早晚随着喷水可进行全面通风各一小时,温度控制在17~26℃以内,棚内温度绝对不能超过30℃,超过就要向棚内外喷水,加大通风孔进行降温。在整个出菇管理过程中都不能有强光直射,原基阶段更为重要。原基没分化以前用较弱的辐射光,原基开始分化以后用7分阴3分阳的散射光,保证原基和成菇表面的灰黑色或灰白色。
3、“小老菇”
①病状:菇体过小,多为白色,生长相当迟缓,有的长出3~5个叶片,其边缘、内侧或背侧形成很多纵行菌管层,叶片下垂增厚,边钝圆,呈现一种严重老化的现象,故称为“小老菇”。这种现象在5~7月份高温季节栽培时较多见。
②病因:高温时节栽培,一般栽后3~7天呈现原基并迅速分化。这类菇体是从原有原基上分化而来,菇体生长较快,加快成熟。若营养供应不及时,通风不良,菇体缺氧,较早成熟菇采摘不及时,都会形成小老菇。
③防治方法:降低菇棚气温,加强通风,在保证正常的温度、湿度、光照的基础上,尽量延长通风时间和通风量。适时采摘,一般不论菇体大小,只要叶片的边缘没有了灰白色的生长点,叶片背侧有一半以上面积有针尖大小的多孔层出现,叶片分化较完全,叶面吸水能力减弱,即可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