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双孢蘑菇传统的栽培方法是室内一次发酵栽培,近年来普遍采用的栽培方法是室内二次发酵栽培,单产有了较大的提高,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食用菌。下文为大家总结了一篇双孢菇栽培技术规程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营养
双孢蘑菇是一种草腐生菌类。双孢蘑菇生长的养分则来自堆积发酵后的培养料。
1.2温度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4-23℃,最适生长温度为14-18℃。
1.3水分与湿度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为60-65%,覆土层的含水量为18%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出菇期间,需要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1.4空气
双孢蘑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的呼吸作用,要不断地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在栽培期间,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保持菌床上空气新鲜。
1.5光线
双孢蘑菇是一种喜暗厌强光的食用菌,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都不需要光线,因此,要使其处于黑暗环境或弱光照环境中生长。
1.6酸碱度(PH)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5-8.5,最适PH为6.8-7.2。
1.7其他因子
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成还需要土壤中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刺激,不接触土壤时,是不出菇的。因此,栽培双孢蘑菇必须覆盖土壤。
2 栽培场所及方式
2.1场所
地下室、暖棚、民房、大棚、日光温室以及能满足双孢蘑菇生长发育所需环境条件的设施均能用来栽培双孢蘑菇。设施的基本要求为:保温、保湿、通风性能好、便于遮阴。西北地区以日光温室和简易温棚为最佳栽培设施。
2.2栽培方式
根据经济条件选择床架栽培或高垄栽培。床架栽培可设4-5层,架宽1-1.2米,层间距0.4-0.5米,每架间距0.6米;高垄栽培垄高0.1米,宽1-1.2米。长度根据栽培设施跨度而定。
3 栽培季节
西北地区夏季高温时间短、降温快,不同栽培设施可选择不同的栽培季节。
3.1日光温室
夏栽: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堆制培养料,4月下旬播种,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出菇。
3.2简易菇棚
指有后墙及后屋面等保温措施的各式塑料大棚。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堆制培养料,4月下旬播种,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出菇。
3.3砖混结构的菇房、民房、防空洞等做好夏季降温,栽培时间同夏栽。
4 培养料的堆制
4.1配方(以每平方米为例)
干麦草17.5公斤,干牛羊粪17.5公斤(或用其它畜干粪代替),过磷酸钙0.35公斤,石膏粉0.35公斤,石灰0.4公斤,尿素0.25公斤,油渣1.4公斤。
4.2备料
4.2.1畜禽粪使用前应晒干,打碎过1.Ocm规格的筛子。
4.2.2草料要求新鲜无霉变,麦草最好选用轧碾草,脱粒草要碾压处理,使其茎秆破裂变软有利于吸水和发酵。玉米秆碾压扁后,截成30厘米长的秸杆。
4.2.3油渣、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石灰等辅料,应提前备齐。
4.3预堆
4.3.1选择堆料场地:堆料场地选择地势高,靠近菇棚和水源的地方,要求平整、坚实、远离畜禽饲养场地,料堆方位一般选择南北走向。
4.3.2草料预湿:将麦草或玉米杆边浇水边踩踏,堆成宽2.3米,高1.5米长度不限的长方形草堆,草料要吸足水分。同时按"下层少、上层多"的原则将配方中尿素总量的1/3-1/2分层撒于草堆间,预湿好的草堆间要有少量水分溢出;草料也可放人1-2%的石灰水中浸泡一昼夜进行预湿。
4.3.3牛粪预湿:将细干牛粪边喷水边堆成宽2米,高0.5米的长方形码堆,牛粪含水量60%左右,手握成团,松手即散。
4.3.4油渣预湿:油渣打碎或粉碎后,用2%甲醛溶液喷洒潮湿后用薄膜覆盖消毒预湿。
4.4建堆
预堆三天后,在堆料场地用石灰粉画出宽2.3米,长11米的堆基。先铺一层草料,厚约30cm,然后在上面铺一层粪,以盖没草层为度,粪层上面再铺30cm厚的草,草上再铺一层粪,如此一层草一层粪逐层向上堆积,总层数约10-12层,高1.5米左右,辅料按"下层不加,中层少、上层多"的原则分层撒铺于各草层,其中尿素尽可能多加,石膏、过磷酸钙各添加总量的1/3,水份缺乏时可酌情加人。建堆时注意堆形四边垂直,整齐,料堆顶部做成龟背形,并用牛粪覆盖,增加上层压力,发酵效果好,雨天注意盖薄膜防雨,雨后及时揭膜,以利通风发酵。
4.5翻堆
4.5.1翻堆时间
麦草牛粪培养料全发酵期25-28天,翻堆5次,间隔为7、6、5、4、3天,再隔3天进棚,玉米秆牛粪培养料全发酵期28-30天,翻堆6次,间隔7、6、5、4、3、2天,再隔3天进棚,麦草合成料全发酵时间较短,为20-23天,翻堆3-4次,再隔3天进棚。
4.5.2翻堆应掌握的原则
翻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粪草的多次翻动,把外部干燥冷却层与内部好气发酵层和底部厌氧发酵层的粪草互换位置,以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进行物质转化,是堆制优质培养料的关键工作。
4.5.2.1水分调节
采用"一湿二润三看"的原则,即第一次翻堆时水分要加足,第二次翻堆时适当加些水分,第三次翻堆时要看料本身的干湿来决定是否加水,以后翻堆不可再加任何形式的水分。
4.5.2.2温度控制
在整个发酵期间,堆温高低标志着发酵的好与坏,在前三次翻堆时间内温度都应达到70-80℃之间,第三次翻堆以后,温度不应低于50-55℃,翻堆的时间应掌握料温开始下降时,就要及时翻堆。
4.5.2.3辅料添加时机
氮素化肥如尿素、磷二胶等应尽早添加,争取在第二次翻堆时加完,以免后期产生氨气,抑制菌丝生长,石灰一般从第二次、第三次翻堆时开始添加,主要目的是调节料堆的酸碱度维持在7.5左右。
4.5.3翻堆方法
在建堆后的4-5天内,堆温可上升到70-80℃,6天后,堆温开始下降,此时开始第一次翻堆,将剩下的尿素和多数石膏粉,过磷酸钙分层均匀添加于草料层,同时适当添加水分,料堆四周可有少量水分溢出,翻堆时,将上部及外部草料翻至中间,中间和下层的翻到外部,堆基宽2-2.3米,高1.5米。
在第一次翻堆后5-6天,堆温下降时,又需要第二次翻堆,这次堆基宽度为2米,堆高1.4-1.5米,将剩下的石膏粉、过磷酸钙,未加完的尿素分层加入,水分干燥时,可均匀喷洒水分调节湿度,切不可过量,以用手紧握一把料指间出水2-3滴为宜,翻料时,应尽量抖松粪草。以后每当料温开始下降时,就应及时进行第三、四、五次翻堆,从第二次翻堆时开始由少到多添加石灰粉调整酸碱度至7.5左右。同时,结合翻堆喷施500倍敌敌畏或其它杀虫剂杀死堆料中的残存的蹒类及虫卵。
4.6培养料的第二次发酵
采用二次发酵技术可增加双孢菇产量20-50%;提高优质菇比例,同时产菇期转潮快,可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6.1室内二次发酵
面积较小,密封较好的栽培设施宜采用此法。方法为在第三次翻堆后4天,将培养料趁热上到菇棚床架上,迅速加温,或向菇房内通人热气,使料温升到60℃,维持6-10小时进行巴氏消毒,然后使料温逐渐降至50-52℃,保持3-7天,同时适当通风换气,让对双孢菇生长有益的放线菌,腐殖分解菌等大量繁殖,使培养菌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
4.6.2室外二次发酵
栽培规模大,栽培设施面积大,栽培用料多的宜采用此法。方法:在发酵场地,用竹笆或篱笆等作底垫,支起一个高15cm,宽2米的架床,将培养料翻到架床上,料堆宽1.8米,高1-1.3米。料堆中间每隔50公分插一直径10公分以上.竹棒或木椽,料翻完后,拔掉竹棒,即留出从料底到料顶的通风口,然后用竹弓或事先焊好的钢筋拱架搭到料堆外部,上部、两边距料堆30cm,然后盖上棚膜,向内通人热蒸气,或直接让阳光照射增温,夜间注意搭草帘保温,起初温度升至60℃维持6-10小时,进行巴氏灭菌后使料温逐步降至50-52℃,注意通风换气,控温4-6天完成二次发酵。
4.7优质培养料标准
无论采取何种配料方法,堆制出的优质培养料应具备:腐熟均匀,无粪臭味,水份适量,料富有弹性,应有一股抗拉力,手捏培养料能捏拢,松手即散,无氨昧,有草香味,PH7.5左右,内部有较多有益微生物白色菌落。
5 栽培设施消毒
菇棚或日光温室在进料前必须彻底清扫和消毒。消毒常用的药物及用量是:每立方米用硫磺粉10克,80%敌敌畏3克, 36%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硫磺粉、敌敌畏撒到木屑上,点燃熏蒸,密闭1天后,再用甲醛加入高锰酸钾中产生甲酸蒸气,密闭1天消毒,用药时注意菇棚各部位均匀用药,若密闭较差的菇棚,也可采取喷洒床架、墙壁等办法消毒。在消毒的整个过程中均应注意人身安全。日光温室及简易大棚种植,可将棚膜封严,让阳光照射升温至50℃以上,连续3天以上高温闷棚,也可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6 培养料进棚消毒
培养料发酵结束后,应及时进日光温室或菇棚,上架铺床要快,必须当天突击完成,尽量使料内热量少散失,促使培养料上床架后"发汗",进一步杀死虫卵和病原菌,辅料厚度20-25cm,均匀摊放,彻底翻拌抖松,大的粪块要捏碎,蓝绿色粪块、土块、竹木条等杂物应清除干净,打开通风孔排除农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若料内氨味过重,可喷入2%甲醛溶液中和。若培养料过干可结合翻料,用5%石灰水调节湿度,若料太湿可均匀撒入石灰粉或多翻料1次,同时加强通风排湿。以上工作完毕后,立即密闭菇棚,进行熏蒸、消毒。
7 播种
7.1菌种选择
在播种前一天应对菌种进行最后一次检查,凡是菌丝萎缩,吐黄水或菌丝严重徒长,以及有绿色、黄色、黑色或桔红色等杂菌孢子的菌种,一律剔除不用。质量好的菌种应无病虫害,菌丝生活力强,色泽洁白,可有少量白色菌丝束,打开菌种瓶,可闻到浓烈蘑菇香味,麦粒种(500克/瓶)菌龄不超过40天(25℃左右培养),粪草种(500克/瓶)菌龄不超过50天
7.2菌种及用具消毒
播种前应先做好防止杂菌污染的工作,菌种瓶的外壁,盛菌种用的小盆,挖菌种用的铁钩,镊子等物及双手,均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干净,也可用75%酒精棉球擦洗消毒,在播种过程中,衣物、鞋、帽等要穿干净,用具和双手不可乱放乱摸。
7.3播种
粪草料菌种,采用穴播法。在料面上每8cm左右,用手指挖一小穴,塞进核桃大小菌种1块,在床面应露出少量菌种,播完后将料面轻轻拍平,使菌种紧贴培养料,一般每平方米用(500克/瓶)菌种2瓶。
麦粒菌种,一般采取撒播法,先用75%的菌种,均匀撒在料上,用手或小耙轻抖使菌种嵌入培养料内,再将25%的菌种撒在表面,轻轻拍平料面。每平方米用(500克/瓶)菌种1.5瓶。播种完毕后,若料面较干可用地膜覆盖,若料较湿可用报纸覆盖。
8 发菌管理
播种后,前三天内,紧闭菇棚,以保湿为主,视空气情况稍作通风,以促进菌丝萌发吃料,遇高温(28-30℃以上)天气,应通风降温,夜间将通风口全部打开,防止菌丝闷热不萌发。3天后随着菌丝生长,逐渐加大菇房通风量,促进菌丝尽快在培养料中定植。正常情况下,播种7-10天,菌丝基本上长满料面。此时应揭地膜通风,菇棚通风口也应经常打开,降低空气湿度,使料面稍干,促进菌丝向湿度较大的料内生长。可缩短菌丝发到料底的时间,使菌丝抢先占领料层,抑制杂菌侵染滋生。菌种吃料后,如果发现生长不快,料色发黑、发粘,原因可能是料过湿,有氨气或厌氧发酵的结果,可以在床面背面戳洞"打杆"或用小耙撬松料面,增加料层通气性,排除有害气体,促使菌丝向内生长,发菌18-20天左右,菌丝吃料2/3,接近料底时,应及时覆士。
9 覆土
播种结束后,就要着手准备覆土材料。覆土的土质以及消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菇的迟早,产量高低,质量优劣。
9.1覆土土质的要求
蘑菇覆土应具有团粒结构,土质疏松,具有一定腐殖含量,空隙大,有一定持水能力,通气性能好,不含有病原菌和害虫,呈弱碱性。
9.2覆土方式
北方土质多为壤土,尤其耕作层土壤符合覆土土质要求。因此,覆土方式多采取一次性粗细土混合覆土方式。
9.3覆土选取与消毒
取土要选择未施用过任何蘑菇废料的无污染源的菜园土或耕作地土,先挖去表层约8cm的表土弃用,然后挖取耕作层内40cm的土壤作为覆土,若取土地附近无菇场,可一边挖取土,将土块打碎至1.5cm以下的土粒,一边喷洒2%的甲醛与500倍敌敌畏消毒杀虫,然后堆积起来,用塑料薄膜覆盖备用,若取土地附近有菇场,则取出的土壤打碎后必须曝晒灭菌杀虫,然后再喷2%甲醛和500倍敌敌畏密闭消毒。
9.4覆土方法
覆土前1-2天将料面整平,若料面较干,可喷施3%石灰水调湿,这样覆土后,菌丝可很快返回到料面。同时向覆土层均匀喷人石灰水,调节酸碱度至7.5左右,覆土所用工具及双手都应用0.1%高锰酸钾消毒。覆土厚度掌握在3.5cm,太薄调水时水分易渗透到料里,太厚透气性差,菌丝上土难,影响出菇。还应注意,覆土薄厚要均匀,这样才能出菇整齐,产量集中。
10 覆土层发菌管理
覆土结束后,就要对土壤进行调湿,调湿采取轻喷、勤喷的方法,在2-3天内迅速将土壤调湿,具体方法为每隔2小时向土面喷水,每次每平方米喷水量不超过500克,每次喷水后都要仔细查看土层是否已吃透水分,切记不可水分过量,以免渗入料层,冲退菌丝,也不可造成土层上湿下干,土层含水量以手捏土壤成团、不板结、不粘手为宜。调水结束后早晚各通风1小时左右,降低室内湿度,让土表稍干于土层内部,可抑制杂菌滋生。以后每日视土层干湿情况,适当少喷勤喷调节湿度。
覆土后,温度控制在25℃以内,约10-15天,当菌丝快要长上土层表面时要用小耙将表土轻轻搔动一次(搔菌),这样可以促进菌丝横向生长,不冒上土面,防止过早扭结出菇、造成出菇不齐,密菇多。若发现菌丝冒出土表时,可加大通风量抑制菌丝徒长。
11 出菇管理
11.1喷结菇水
搔菌2-3天后,菌丝在土层中大量生长。并且普遍开始突出土表时,就要加大通风量2-3天,同时将温度降到20℃以下,促使绒毛状菌丝联结成线状菌丝,并扭结产生原基(菇蕾),此时就应及时喷结菇水。一般每平方米用水2500毫升左右,分2天喷人,每天2-3次,每次约500毫升,达到土质能捏得扁,搓得圆。每次喷水后要进行大通风,增加菇棚和土层中的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降低菇棚湿度,抑制土层菌丝向土面生长,达到促使菌丝定位结菇的目的。
11.2喷出菇水
当子实体普遍长到黄豆大小时,需水量增多,就需喷出菇水,出菇水一定要掌握"轻喷、勤喷"的原则,用量每平方米约2500毫升,分5-6次喷入。喷水后逐渐减少菇棚通风量,增加空气湿度,保持相对湿度83-90%,可使子实体生长快而结实,达到高产优质。一般小菇蕾抗力弱,喷雾加湿时,必须将喷头向上45度角,使雾状水薄薄落到菇蕾上,切忌直接冲到菇蕾或喷水过多,造成菇蕾死亡。出菇期温度应控制在23℃以下,温度较低,菇坚实、圆正、品质好;温度超过23℃,菇小,菇密易开伞,必须适时采收。
11.3转潮管理
每潮菇采收结束时,应及时整理床面,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立即补覆湿润的细土。此时喷水量要相应减少,促进土层菌丝复壮,同时加大通风量,当有菇蕾产生时,逐渐加大喷水量,促使菇蕾大量产生并发育。采菇1-2潮后,有时床面出现土层菌丝板结现象。应及时打扦松动土层,使板结的菌丝断裂,可促使转潮和出菇。
12 采收
双孢菇一般在现蕾后的5-7天,菇盖大小3-4cm左右,菌膜未破时采收。每天根据气温高低,可采收多次。采收时用手捏住菇盖,轻轻旋转采下,勿伤害周围小菇。丛生的密菇,用小刀小心切上合格的大菇,留下小的,不可整丛拉动,否则未长大的幼菇会全部死亡。
13 病虫害防治
13.1病害
双孢菇病害按病原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于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出现及栽培措施不当引起双孢菇生长发育出现生理障碍造成的,一旦不良因素被排除,或栽培技术落实到位,双孢菇又能恢复正常生长发育。
侵染性病害是由于双孢菇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引起的病害。根据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这些病害发生后,单靠栽培管理很难消除,必须根据病原特征,恰当选取杀菌剂,对症下药才能防治。
永昌双孢菇生产中常见病害有以下几种:
13.1.1真菌性病害:
13.1.1.1褐腐病
亦称白腐病、湿泡病、水泡病、疣孢霉病。发病初期,蘑菇的菌裙和菌柄下部出现白色绵毛状菌丝;之后,病菇呈水泡状,进而褐腐死亡;幼菇受害后常呈无盖畸形(硬皮马勃状团块),并伴有暗黑色液滴渗出,最后腐烂死亡;感病菇上渗水滴是褐腐病的典型症状。
防治措施:
① 覆土前5天,按每立方米覆土加50毫升甲醛、25克高锰酸钾的比例进行密封熏蒸24小时,可以预防此病发生。
② 开始发病时应停止喷水,加大菇房通风量,并且尽可能将温度降至15℃以下。
③ 在病区喷洒1%-2%的甲醛溶液,或喷洒1:500倍多菌灵或托布津灭菌。
④ 发病严重时,更换覆土,烧毁病菇,并用4%甲醛溶液消毒工具。
13.1.1.2褐斑病
亦称干泡病、轮枝霉病。头状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并产生灰白色凹陷,病程约14天;后期染病,菌柄变粗、变褐,表层剥裂,菌盖较小,畸形,常有霉状附属物。病菇干裂,不腐烂,无特殊臭味。
防治措施:
① 用甲醛熏蒸覆土,且避免覆土过湿。
② 防止菇蝇进入菇房。
③ 用4%甲醛溶液消毒工具。
④ 已发病的菇床,可喷洒1:500倍多菌灵溶液,抑制病菌蔓延。
13.1.1.3猝倒病(枯萎病)
主要侵染蘑菇菌柄,侵染后病菇菌柄髓部萎缩、变成褐色;早期感染的病菇和健菇在外形上差异不明显,只是病菇菌盖色泽较暗,菇体不再长大,逐渐变成"僵菇"。
防治措施:
①对覆土进行蒸汽或药物消毒,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方法。
②按11:1的比例将硫酸铵局与硫酸铜混合,然后取上述混合物300克加水100千克喷洒菇床。
③喷洒1:500倍苯来特或托布津
13.1.1.4棉絮状杂菌
杂菌先在细土表面生长,菌丝白色,短而细,象一篷篷棉絮,故称棉絮状杂菌。经过一段时间,菌丝萎缩,逐渐变成粉状、灰白色;最后变为橘红色颗粒状分生孢子。
防治措施:
① 当棉絮状菌丝出现在土表时,用1:500倍多菌灵或托布津喷洒,100m2用药液45千克。
② 连续严重发生棉絮状杂菌污染的菇房,用1:800倍多菌灵拌料,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13.1.1.5橄榄绿霉
此菌一般在播种后两周内出现,菌丝初期灰色,后来逐渐变成白色;菌丝生长不久,就可形成针头大小的绿色或褐色子囊壳;橄榄绿霉在培养料内直接抑制蘑菇菌丝生长,造成蘑菇减产。
防治措施:
①后发酵期间,控制料温不要超过60℃。
②培养料进菇房前,将料中的氨气充分散失。
13.1.1.6鬼伞
在堆制培养料时,鬼伞多发生在料堆周围,菇房内,鬼伞多发生在覆土之前。鬼伞生长很快,从初见子实体(鬼伞)到其自溶,只需24-48小时,与蘑菇争夺养料,造成减产。
防治措施:
①使用质量合格的"二次发酵"的培养料栽培蘑菇。
②对曾经严重发生鬼伞危害的菇房,栽培结束后,菇房、床架、用具等要认真涮洗,严格消毒处理,以绝后患。
13.1.2细菌性病害
13.1.2.1细菌性斑点病(又称褐斑病)
病斑只见于菌盖表面,最初呈淡黄色变色区,后逐渐变成暗褐色凹陷斑点,并分泌黏液。黏液干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状子实体,菌柄偶尔也发生纵向凹斑。菌榴很少感染。菌肉变色较浅,一般不超过皮下3毫米。有时蘑菇采收后才出现病斑。
防治措施:
①控制水分。做到喷水后,覆土和菇体表面的水分能及时蒸发掉。
②减少湿度波动,防止高湿。始见病菇时将湿度降至85%以下。
③喷洒1:600倍次氯酸钙(漂白粉)溶液,可抑制病原菌蔓延。
④在覆土表面撒一层薄薄的生石灰粉,能抑制病害蔓延。
13.1.2.2干腐病
前期床面局部或大部分子实体出现发育受阻和生长停滞现象,菇色为淡灰白色,触摸病菇,手感较硬;中期子实体生长停滞或缓慢,菇柄基部变粗,边缘有浓密的白绒菌丝,菇柄稍长而弯曲。菇盖倾斜而出现不规则的早开伞现象;后期病菇不腐烂,而是逐渐萎缩、干枯,脆而易断。采摘时病菇"菇根"易断,并发出声音。刀切病菇有沙样感觉,断面有暗斑。纵剖菌柄,也可发现一条暗褐色的变色组织。
防治措施:
① 用发酵良好的培养料栽培蘑菇。
② 工具、材料等用2%的漂白粉溶液或硫酸铜2份、石灰1份(2:1)的500倍波尔多液喷刷,晾干后使用。
③ 菇房、工具、工作人员保持清洁卫生,并在菇房安装纱门、纱窗,做好虫害预防工作。
④及时将发病区和无病区隔离,切断带菌蘑菇菌丝传病通道。可采用挖沟隔离法,沟内撒漂白粉,病区内浇淋2%漂白粉液后用薄膜盖严,防止传播。
13.1.3生理性病害
13.1.3.1菌丝徒长
在菇房(床)湿度过大和通风不良的条件下,菌丝在覆土表面或培养料面生长过旺,形成一层致密的不透水的菌被,推迟出菇或出菇稀少,造成减产。在栽培蘑菇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菌丝徒长的现象,就应立即加强菇房通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少细土表面湿度,并适当降低菇房温度,抑制菌丝徒长,促进出菇。若土面已出现菌被,可将菌膜划破,然后喷重水,大通风,仍可望出菇。
13.1.3.2畸形菇
双孢菇在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形状不规则的子实体,或者形成未分化的组织块。如菌柄肥大,盖小肉薄,或者元菌裙的高脚菇等畸形菇。
造成双孢菇形成畸形菇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供氧不足;或覆土颗粒太大,出菇部位低;或光照不足;或温度偏高,或用药不当而引起药害等。
13.1.3.3薄皮早开伞
在蘑菇出菇旺季,由于出菇过密,温度偏高(18℃以上),很容易产生薄皮早开伞现象,影响蘑菇质量。在栽培中,菌丝不要调得过高,宜将出菇部位控制在细土缝和粗细土粒之间;防止出菇过密,适当降低菇房温度,可减少薄皮早开伞现象。
13.1.3.4空根白心
蘑菇旺产期如果温度偏高(18℃以上),菇房相对湿度太低,加上土面喷水偏少,土层较干,蘑菇菌柄容易产生白心。在切削过程中,或加工泡水阶段,有时白心部分收缩或脱落,形成菌柄中空的蘑菇,严重影响蘑菇质量。
为了防止空根白心蘑菇的产生,可在夜间或早晚通风,适当降低菇房温度,同时向菇房空间喷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喷水力求轻重结合,尽量使粗土细土都保持湿润。
13.1.3.5硬开伞
当温度低于18℃,且温差变化达10℃左右时,蘑菇的幼嫩子实体往往出现提早开伞(硬开伞)现象。在突然降温,菇房空气湿度偏低的情况下,蘑菇硬开伞现象尤甚,严重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在低温来临之前,做好菇房保温工作,减少室内温差,同时增加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可防止或减少蘑菇硬开伞。
13.1.3.6水锈斑
菇房通风不良,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5%时,菇盖上常有积水,或覆土粒上有锈斑,都会使蘑菇菌盖表面产生铁锈色斑点,影响菇体外观。避免使用带铁锈色的覆土,加强通风排湿,及时蒸发菌盖表面的水滴,可防止蘑菇水锈斑的发生。
13.1.3.7死菇
在蘑菇栽培中,常有死菇现象发生。尤其是头两潮菇期间,小菇往往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前期产量。造成死菇的原因,一是出菇过密过挤,营养供应不足;二是高温高湿,菇房或菇场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累积过量,致使小菇闷死;三是出菇时喷水过多,且对菇体直接喷水,导致菇体水肿黄化,溃烂死亡;四是用药过量,产生药害,伤害了小菇。
13.2虫害
侵害双孢蘑菇的虫害主要有螨类、菇蝇、跳虫、蛞蝓(鼻涕虫)及线虫,这些虫害主要是由于菇棚、培养料覆土消毒杀虫不彻底和栽培管理过程中外界带入引起的。在防治过程中可根据害虫的特点和习性采取适当的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方法来防治。
双孢菇常见害虫及其防治措施:
13.2.1蕈蚊(又名菌蛆)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成虫体形小,如米粒大,繁殖力强,一年发生数代,产卵后3天便可孵化成幼虫。幼虫似蝇蛆,比成虫长,全身白色或米黄色,仅头部黑色。专在菇体内啃食菌肉,穿成孔道,自菌柄向上蛀食,直至菌盖。受害菌不能继续发育,采下的蘑菇在削根时,断面有许多小孔,丧失了商品价值。成虫一般不咬食菌肉,但它是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和螨类的传播媒介。覃蚊主要来自培养料。
防治措施:
① 搞好菇房环境卫生。
② 培养料进行2次发酵,消毒杀虫。
③灯光诱杀、粘胶剂粘杀,或涂料毒杀。
13.2.2菇蚊(又叫眼菌蚊)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成虫黑褐色,体长1.8-3.2毫米,具有典型的细长触角、背板及腹板,色较深,有趋光性,常富集不洁处,在菇床表面爬行很快。幼虫白色,近透明,头黑色,发亮。浇水后,幼虫多在表面爬行;当菇床表面干燥时,便潜入较湿部分为害菌丝、原基或菇蕾。严重发生时,菇蚊可将菌丝全部吃完,或将子实体蛀成海绵状。茄菇蚊,喜在未播种的堆肥中产卵,在播种后菌丝尚未长满培养料前孵化成幼虫,虫体长大时正是第一潮菇发生期,于是钻入菇柄和菌盖为害。金翅菇蚊,为害小蘑菇,使之变成褐色革质状,在其爬过的床面留下闪光的黏液痕迹,虫口密度大的地方,幼菇发育受阻。为害蘑菇的菇蚊有12种以上,其中茄菇蚊和金翅菇蚊发生较普遍。
防治措施:
① 搞好菇房环境卫生。
② 菇房通气孔及人口装修纱门。
③黑光灯诱杀,或在菇房灯光下放半脸盆0.1%的敌敌畏杀虫。
13.2.3菇蝇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成虫淡褐色或黑色,触角很短,比菇蚊健壮,善爬行,常在培养料表面迅速爬动。虫卵产在培养料内的蘑菇菌丝索上。幼虫为白色小蛆,头尖尾钝,吃菌丝,造成蘑菇减产。菇蝇可传播轮枝孢霉,使褐斑病蔓延。
防治措施:
① 黑光灯诱杀。将20瓦灯管横向装在菇架顶层上方60厘米处,在灯管正下方35厘米处放一个收集盆(盘),内盛适量的0.1%的敌敌畏药液,可诱杀多种蝇、蚊类害虫。
②刚播种后,或距离出菇1周左右,发现虫害,用布条蘸药剂挂在菇床上驱赶。
13.2.4膺蚊
又叫菇膺。为害食用菌的常见种类有:嗜菇膺蚊、斯氏膺蚊、巴氏膺蚊。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膺蚊成虫小蝇状,体长约1.1毫米,翅展约1.8-2.3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和足桶红色。初孵幼虫为白色纺锤形小蛆,老熟幼虫米黄色或橘红色,体长约2.9毫米。有性生殖每代约需30天左右。膺蚊的幼虫常进行胎生幼虫(无性繁殖)。因此膺蚊繁殖快,虫口密度高,幼虫直接为害蘑菇的子实体。膺蚊侵入蘑菇房后,幼虫在培养料和覆土间繁殖为害,使菌丝衰退,菇蕾枯死,或钻至菌柄、菌盖、菌褶等处,使蘑菇带虫、品质下降。
防治措施:
①筛选抗虫性强的菌株投入生产上栽培。
②发生虫害时,停止喷水,使床面干燥,使幼虫停止生殖,直至于死幼虫。
③将堆肥进行2次发酵,以杀灭幼虫。
④床架及用具用2%的五氯酚钠药液浸泡。
13.2.5菌螨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菌螨也称菌虱,其躯体微小,肉眼不易察觉,可用放大镜观察。体扁平,椭圆形,白色或黄白色,上有多根刚毛,成虫4对肢,行动缓慢,多在培养料或菇类菌褶上产卵。菇床上发生菌螨后,菌种块菌丝首先被咬,所以播种后常不见菌丝萌发。有时咬断菌丝,引起菇蕾萎缩死亡。在被害子实体上,可以看到子实体上上下下全被菌虱覆盖,被咬部位变色,重则出现孔洞。
防治措施:
① 菌种厂远离仓库和鸡舍。
② 严格挑选菌种,消除有菌虱的菌种。
③ 播种后7天左右,将有色塑料膜盖在床面上几分钟,然后用放大镜检查贴近培养料的一面,一旦发现菌虱,立即用药杀虫。
④ 用棉球蘸上40%-50%的敌敌畏液,将湿棉球放在床架底层,并用塑料膜或报纸覆床面,熏蒸杀虫。
⑤用2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洗衣粉)400倍液喷雾,连续喷洒2-3次,效果较好。
13.3综合防治
双孢菇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也极适合于各种病虫杂菌的擎生。加之蘑菇生长的特点又不适宜用药剂防治。因此,在双孢菇栽培中,病虫害防治应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A、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清除菇棚内外病虫源。
B、培养料、覆土消毒杀虫要彻底,防止害虫杂菌带人菇棚。C、用具和床架要彻底消毒,管理人员衣物要常换洗消毒,在管理过程中要有无菌操作概念。
D、菌种挑选要严格,凡是有虫害和病害的菌种一律不能使用,并及时销毁。
E、采收结束后要及时彻底消毒,可有效预防下茬连作危害。F、创造有利于蘑菇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和害虫繁殖的环境条件。
G、病虫害一旦发生后,及时清除病菇和死菇,并选用适当药物防治,以防扩大蔓延。
以上就是双孢菇栽培技术规程的全部内容,如果您也想种植双孢菇可以收藏这篇文章多多学习,也欢迎大家把惠农网推荐给更多有需要的农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