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长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鸭长舌病又可以称为鸭鹅大舌头病,得病的家禽通常呈现“吊死鬼”的模样,导致无法饮食喝水,最后饿死。在家禽养殖密集的地方,容易发生。各位养殖户,你有遇到过这种病症吗?下面一起看看专家是如何分析的解决的吧。

鸭长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原因

  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 :

  1. 药物原因

  如短时间大量使用含氟抗生素(氟哌酸、氟苯尼考)、痢菌净、喹诺酮类药物等,或者是饲喂了开口药。

  2. 饲料或饮水中氟超标

  发病地区主要为盐碱地区和丘陵地区。

  3. 营养代谢病

  如中微量元素(如钙、锰、锌、磷等)缺乏、维生素(如烟酸、胆碱、B 族维生素等)缺乏、高氟等导致中毒。

  4. 霉菌毒素中毒

  如蜡叶芽枝霉毒素、黄曲霉菌毒素等。

  5. 继发感染

  如因营养元素缺乏后的代谢性疾病继发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如鸭细小病毒病),鸭细小病毒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6. 品种退化

  用商品鸭做种鸭,导致品种退化产生基因缺陷性疾病。

  7. 光照强度大

  造成喙的生长发育异常。

  8. 蛋白质饲料原料中含有毒素因子

  如菜籽饼中含有硫葡萄糖甙及其降解产物、芥子碱、芥酸、丹宁、腐植酸等,棉籽饼中含有游离棉酚等,这些毒素因子既影响机体生长,又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代谢和吸收。

鸭长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9. 饲养管理因素

  鸭舍高温潮湿、通风差、活动空间小等。

  二、诊断技术

  1. 流行病学诊断

  目前,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肉鸭养殖业发达的地区较为多发。该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群体性。若某养殖场开始发病,病情会慢慢向周边扩散。以夏季发病率最高,樱桃谷鸭和番鸭发病较多。目前,该病主要发生于10~25日龄的肉鸭,以12~21日龄的鸭多发,5 ~ 10 日龄和 30 ~ 40 日龄的鸭也时有发生。曾发生过该病的鸭舍再用于饲养时,发病概率较大。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从原来的 0.1% ~ 0.5% 升高到目前的 5% ~ 20%,甚至高达 30% ;但其死亡率较低,鸭只多因无法采食饮水而饿死。

  2. 临床症状诊断

  病鸭精神委顿,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外岔呈“八”字,严重时跛行、瘫痪,爪(蹼)干燥 ;部分患鸭下痢,有的病鸭因下痢痉挛而倒地不起 ;背部着地,努力挣扎却难以站起,有的病鸭蹦高、翻跟头 ;嘴(上下喙)较短,舌头弯曲,突出外翻,伸出来耷拉着,僵硬而不灵活,采食不便或无法采食;眼圈周围羽毛湿润,粪便稀薄,有的病鸭咳嗽、打呼噜,死亡鸭鼻腔中有黏液 ;病鸭走走停停,而后蹲坐式瘫痪或侧卧。患鸭腿短,明显瘦弱偏小,屠宰、脱毛时容易断腿断翅。出栏时,患鸭体重比健康鸭减少 20% ~ 30%。

  3. 病理变化诊断

  喙缩短,但质地正常,一般无喙软、炎症或坏死 ;舌部肌肉钙化增生,全身骨质疏松,骨容易断裂 ;内脏器官无明显炎症。

  三、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预防为首

  选择正规来源的优质鸭苗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优质全价饲料,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防止饲料霉变,饲料中可添加脱霉素,给予优良清洁的饮用水 ;对菜籽饼、棉籽饼饲料原料进行脱毒,最好饲喂以豆粕为主的全价配合饲料 ;选择正规厂家的药物,并遵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发病时,对严重的鸭只及早淘汰 ;更换饲料品种或在饲料中添加优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及复合氨基酸 ;饮水中添加高锰酸钾。

鸭长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 合理用药综合防治

  据报道,山东鲁冠兽药有限公司的肝脾健(II 型)(又名扶正解毒散)为治疗本病的特效药,其预防用量 :在10 日龄以前出现大舌头,则在 5 日龄开始使用 ;在 10日龄后出现大舌头,则在 8 ~ 12 日龄开始使用。发病初期每袋对水 200 千克,集中饮水 5 小时,5 天为一疗程 ;其后每袋对水 300 千克,集中饮水6小时,5 ~ 7天为一疗程。配合感康使用,效果更好。

  可选择河南纳瑞森生物药业的特效组合预防治疗方案 :

  ①育雏期间,采用浆膜康或雏鸭宝 + 鸭维他 + 鸭鹅喙舌康(每袋 500 克对水或拌料 500 千克)+ 鸭用增食康(每瓶 1000 毫升对水 2500 千克)饮水。

  ② 7 ~ 14日龄和20 ~ 30日龄时,鸭用增食康(每瓶1000 毫升对水2500千克)+ 鸭鹅喙舌康(每袋 500 克对水或拌料 500千克)+ 深海鱼肝油饮水或拌料,连用3 ~ 5天。饲料中添加脱霉素或霉毒速清。③发病时,鸭用增食康(每瓶 1000 毫升对水 2500 千克)+ 鸭鹅喙舌康(每袋 500克对水或拌料 500 千克)+ 深海鱼肝油饮水或拌料,连用3 ~ 5天。

  以上就是鸭长舌病的防治的全部内容,不知道各位养殖户朋友有没有见识过这个疾病,如果你见识过,也知道一些防治方法,可以分享出来哦!

  来源:《科学种养》

  作者:杭柏林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