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布时间:2020-11-25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今年以来,在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所长阮怀军多次带领工作队队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围绕农业信息化主题,阮怀军向总书记汇报了有关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情况。
“当年汇报的时候,总书记特别关心现代农科技术如何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阮怀军说,“7年来,我们的专家在现场面对农民的问题,能解答的当即解答,不能解答的视频连线,确保第一时间为农民解决问题。”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并召开农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作出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等重要指示。
7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以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在“山东农业科技展翅腾飞”行动的引领下,实招频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国内率先出台破除“四唯”十条意见,创立60个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创“第一所长”制度,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四院”,构建农科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
“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把乡村需求请进来,让农科人员走出去,我们通过坚持改革推动、创新引领,如今我们可以自信地向总书记汇报,‘您在视察时牵挂关心的诸多农科事,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
围绕增强农科院所为农服务能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出台破除“四唯”十条意见
提起与总书记的“三次握手”,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王法宏言语中仍难掩激动:“进门的时候握了一次,后来与农民视频连线问诊又握了一次。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总书记出门后又回过头来问,一年能够在田间待多长时间?当听到我有约一半的时间在生产一线服务的回答后,总书记又与我握了一次手,这一次握得格外有力。”
最近几年,王法宏每年在田间为农民服务的时间都超过了2/3,每年为农民讲课超过60场,每期人数都在三四百人以上。“一是总书记的鼓励让我备受鼓舞,感觉始终充满了干劲;二是农科院给的支持政策好,我们从跑项目、写论文等当中解脱了出来。”王法宏说。
王法宏所说的“好政策”,源于山东省农科院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所做的持续努力。
以山东省农科院为龙头实施的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截至目前,山东省财政已累计支持3.1亿元。这是我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改革传统农科管理模式、科研模式和考评模式,让科研人员“想干事就有平台,肯努力就是主角”,全身心投入到田间地头,投入到当前亟待突破的科研领域,实现“问题与任务对接、科技与市场对接、创新与产业对接、贡献与绩效对接”。
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出台破除“四唯”十条意见。其中,明确论文发表和授权专利一律不再奖励,突出重大科技成果和为农服务成效等评价指标,鼓励科研人员“围绕产业瓶颈搞研发,扎根基层生产做服务”。
持续努力换来累累硕果:该院国家级奖励成果、国家产业体系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岗位、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实验站等数量均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位居前列。近年来,该院对接各类新型主体建立研发中心9个、专家工作室48个、博士科研工作站49个、科技成果示范基地30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1000多个。
围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以主粮作物为重点,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中国粮”……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和底线思维坚定不移。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刘开昌回忆:“在参观我们的非耕地利用、马铃薯双季栽培等技术的过程中,总书记不停地发问,具体到了品种、产量和效益等细节。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院始终把主粮作物科技研发和推广作为全院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务,集中各类人财物资源,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说。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首席专家赵振东介绍,该院2006年育成的小麦品种“济麦22”连续9年成为全国秋播第一大小麦品种,累计推广种植已超3亿亩。近年来又相继培育出以中强筋小麦“济麦23”,强筋小麦“济麦44”“济麦229”,抗旱节水小麦“济麦262”“济麦60”,特色营养小麦“济糯116”“济紫麦1号”等为代表的一批丰产性好、综合抗性突出的优质小麦品种。
新技术方面,该院这两年重点推广的“碎土整平二次镇压精播机”,可实现深耕、施肥、碎土整平、播前镇压、宽幅精播和播后镇压一次完成,播种均匀、深浅一致,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仅此一项就可带动亩均增产200斤以上。同时重点推广了麦玉周年“双少耕”高产栽培、麦玉“双晚双减”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夏玉米种肥精准同播等技术。
得益于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齐鲁大地连夺粮食丰收。今年夏收,山东夏粮单产435.23公斤/亩,比2019年增加9.97公斤。2019年,山东夏粮同样大幅度增产,单产比2018年增加19.31公斤。两年相加,单产两年增加近30公斤,而山东上次实现30公斤的增产幅度,用了8年时间。
围绕助力稳产保供和守护“舌尖安全”,成立产业研究院,研发推广各类绿色生产技术
“这个技术贵不贵?老百姓都能用吗?”“这个西红柿好吃吗?”“这种紫色的蔬菜是不是越来越多?”“你们这些年跟寿光蔬菜有合作吗?”……在参观山东省农科院智能温室的过程中,听着蔬菜所研究员王淑芬的介绍,总书记不时发问。
王淑芬感慨良多:“总书记对产业非常了解,他关注新技术的推广、节本增效、高品质和老百姓的餐桌等问题。在农业科技座谈会上,总书记又强调,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
因此,她在近年来的科研工作中,聚焦产业瓶颈,先后参与推动了蔬菜品种国产化、自有品种国际化,推广了多类无土栽培技术,助力寿光建设全国蔬菜标准中心等。
“助力稳产保供和守护‘舌尖安全’,正是农科院所的使命所在。”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张立明说,“关键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产业发展存在的堵点难点开展研究。”
山东省农科院以优势产业大县或行业领军企业为产业基地,聚合科、政、企、农资源,推动成立了寿光蔬菜、诸城粮食、农机装备等60个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聚力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业腾飞的“助推器”和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整合产业资源,瞄准产业瓶颈,以优质安全为导向,研发绿色标准化技术,已成为该院的“科研准则”。比如,建成国内品种最全、工厂化繁育技术最先进的天敌与授粉昆虫研发中心,5年来推广大田作物20余万亩次、设施果菜10万余亩次;首创的工厂化农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年处理利用蔬菜秸秆50万至80万吨、畜禽粪污20万至25万吨;培育出“鲁丽苹果”“鲁西黑头羊”等以优质好吃为导向的新品种,重点推广了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生态种植、苹果“免套袋”省力化栽培等一批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
围绕全面助力农民增收,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探寻科研单位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说。“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18年,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又特别强调。
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改过去“单兵作战、多点出击”为“握指成拳、重点突破”。山东省农科院从东中西部分别选择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推动建设整县域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示范县。在示范县实施科技支撑九大行动,抽调3个研究单位的“一把手”脱产担任驻县工作组组长,选派82名科研骨干挂职担任乡镇“第一镇长”、园区“第一主任”、企业“科技副总”。力争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投资3亿元以上,在3个县打造若干可推广、可复制的科技兴农示范样板。
切实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大数据研究院、乡村人才学院和规划设计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围绕“三农”中心工作,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大数据研究院抢占农业大数据制高点,以数据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学院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经营人才等高素质农民,满足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规划设计院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农业农村领域规划设计等服务。
全方位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按需求导向调整科研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有的转”;领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试行公司化运营模式,实现“有地转”;建立“科学家经纪人”制度,向社会聘用了解产业需求、对接市场紧密的职业化技术经理人,实现“有人转”;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实现“转得顺”。日前,该院举办了首届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两个多小时的时间,24项成果全部拍出,起拍价5430.6万元,成交价11045万元,溢价率达103.38%。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