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农民玉米地间种鸡腿菇660平方米收益过万元

发布时间:2020-07-10信息来源:辽宁新闻网

  本报讯10月28日,北方的天气开始转寒,农作物收割完毕。在康平县东关街道孙白村张金平家,一个个玉米棒还挂在玉米秸秆上,张金平解释说,为种蘑菇,还没有收割(见图)。

  一边是2米高的玉米秸秆,一边是一簇簇鸡腿菇,张金平向记者说,这就是玉米与鸡腿菇间种。玉米秸秆为鸡腿菇遮阴、通风、保湿,生长过程中还能吸收菌类种植后残留的营养成分,减少鸡腿菇的害病率,而这些营养元素又反过来补充土壤肥力。如此轮作三年后,她种的玉米棒都能达到27厘米长、400克重。“在660平方米的地块上,一半种鸡腿菇,产量达2500公斤,每公斤10元钱;一半种玉米,产量达850公斤,每公斤1.2元,两项加一起纯收益超过1万元。”张金平保守地说。

  2005年,张金平还是个普通农民,为了玉米地间种鸡腿菇,她整整尝试了10年。资金紧张、鸡腿菇保质期短、灌溉不均匀……面对一个个难题,张金平用辛劳的汗水,一一解决,成为“土专家”,她独创清水包装技术延长保质期,使鸡腿菇保质期从二三天延长到3个月; 仅用4万元成本就建成存储18吨的“自制”冷库,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张金平的玉米地间种鸡腿菇技术成熟后,申请了国家专利。目前,她申请了20万助农贷款,计划在村里建设一个清水包装加工厂,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黄 嵩/本报记者/郭 星


阅读 11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