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打好“三张牌” 建好“高标田”

发布时间:2020-03-31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打好“三张牌” 建好“高标田”

旌德县徽水河灌溉系统。 资料图

近年来,安徽省旌德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结合旌德地处山区的特点,综合考虑农业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努力探索出一条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十二五”以来,旌德县累计投入1.47亿元,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1.34万亩,其中有9万亩在粮食功能保护区中,基本做到“两区”优先安排,全面覆盖,有效弥补了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短板,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面对2013年“6?30”特大洪水、2018年特大雪灾、2019年特大旱灾,旌德县农业生产损失均控制在最小范围。

践行新理念 打好“两山”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旌德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始终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徽水河流域是旌德县农业灌溉的主动脉,保障了旌德县约70%的农田灌溉,徽水河旌德段及境内13条支流是特有鱼类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将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从规划设计开始,旌德县对徽水河流域注重采取系列工程保障措施。建成田间灌排渠系100公里、河道疏浚清淤10公里、8个村庄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增设拦河坝鱼坡及生态流量闸40余处等,有效改善了河道内特有鱼类栖息地的水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旌德县将高标准农田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相结合,积极推广“猪―沼―粮”循环利用、秸秆还田、化肥农药减量化生产。全县18家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全部完成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化肥农药减量3.3%。

“近年来,旌德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始终注重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着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打造‘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旌德县农业农村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汪志祥介绍说,每年结合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项目实施,建设项目库,合理安排项目实施方案,做到“广覆盖、不重复”。

为实现以点带面,避免“撒胡椒面”式建设,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效应,旌德县一改多年来农村投资“九龙治水、五牛下田”的局面,坚定不移推进资金统筹,确保“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清理整合原有的重复交叉资金,打捆使用,聚焦重点,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干1~2件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孙村镇玉屏村是2018年旌德县“六合一”重点村,整合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项目资金450余万元。今年,玉屏村成功跻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推动现代化 打好“科技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旌德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充分结合农业、水利有关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实现基础建设和科技手段相得益彰。

“现代化设备是保障农田建设的有效武器,旌德县在标准农田建设中始终注重用先进设备武装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汪志祥介绍说,去年为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旌德县农机服务中心在路西村农业双创中心投入50余万元,新增了无人机、条播机、冷库、冷链车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以来,共为15个项目村购置了90台(套)种子测试、土壤检测等现代化设备。

目前,旌德县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累计建成有机绿肥示范片、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片8.6万亩,一体化育苗厂房3座,水肥一体化示范片2处,一体化深加工系统9条,通过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农技服务站点建设等措施,助推现代农业科技化发展。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旌德县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内容的首要考虑因素。“十二五”以来,旌德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计修建灌排渠100公里、溪流护岸66公里、机耕道路120公里、山塘水库40座、机耕桥22座,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另外,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每年由项目实施单位牵头、县种植业服务中心指导,聘请安农大等院校专家教授授课,从水稻优良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技术、农作物安全检测、大田管理技术等10个技术层面,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余班次,累计培训农民2400余人,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了一支新型农业技术队伍。

服务供给侧 打好“富农牌”

“旌德县耕地总量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效益不高。因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生产,推动了特色产业,助力了农民增收。”汪志祥介绍说,旌德历来有“徽州粮仓”的美誉,所产大米口感细腻、营养丰富。但近年来,基本农田保护压力愈来愈大,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呈现,土壤质量不断下降。为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保农田、保基础、保地力。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结合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开展了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十二五”以来,全县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2厘米以上。畜禽粪便养分和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均达到60%以上,提高了10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均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守住了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

服务特色产业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向之一。旌德县灵芝、小黄牛、茶叶、菊花、香榧等各类农业特色产业百花齐放,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但特色产业规模受限,农旅融合成效不大。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农旅融合、服务经营主体、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在云乐和兴隆建立了2.5万亩灵芝基地,在蔡家桥建立了0.05万亩菊花基地,在白地和俞村建立了1.5万亩香榧基地,在白地、庙首和云乐建立了1万亩茶叶基地,为打造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结合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高效节水项目及全县农业重点项目,旌德县打造“农田园区化、园区景观化”的一体化示范区。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提升了特色农业生产能力,更助力了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旌德县共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9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绿色产品认证26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旌德县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有效增长,但仍有8个贫困村,18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通过建设助力农民增收。”汪志祥介绍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始终将贫困村作为重中之重,全县高标准农田覆盖45村,其中贫困村8个,覆盖率达100%,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收益贫困户1815户、贫困人口4296人。贫困户承包地6000余亩,土地承包流转从业1200余人,人均增收13990元。

旌德县是全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三变”改革也走在安徽省前列。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和农村改革相结合,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的群众,当好改革“先锋队”。按照“三变”改革的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部分中,具有经营价值的固定资产,全部转化成了村集体股金;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当中,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35个,带动农民增收341万元。


阅读 5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