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一线报告|农业“老产业”挺进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0-10-19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秋收时节,滨州市沾化区的50万亩冬枣陆续成熟,当地冬枣销售企业加紧采摘、分拣、包装、外销。近年来,滨州市通过冬枣示范园区建设、品质改良、品牌打造等措施,助推冬枣产业做大做强。□新华社发
秋意渐凉,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枣农丁太平,这几天紧赶慢赶收完了枣树上剩余不多的冬枣。20亩的枣园里有12亩种的是“沾冬2号”。“这种枣细嫩多汁、皮薄肉脆,一斤就能卖到30多元,还供不应求,一亩能挣5万多元。”丁太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种植冬枣,下洼镇有着悠久的历史。1984年,这里发现了56棵老冬枣树珍稀资源。自那时起,冬枣产业开始发展,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种植。“那时候觉着多种树、多结枣,就能多挣钱。”60岁的丁太平从1993年开始种枣,相比于在地里刨食,树上结出的“致富果”让他尝到了甜头。
于是,越来越多像丁太平一样的枣农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冬枣园里密集栽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枣农们一味追求产量,粗放管理一度让冬枣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丁太平回忆,产量上去了,价格却不行了,一斤低到只能卖一两元钱。
见不到效益怎么办?几年前,就在丁太平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另一位枣农打开了他的思路。“种得多,不如种得好!”丁太平说,“人家一亩地收入比我多好几倍,去‘取经’后才知道,他种的是沾化冬枣研究所推荐的‘沾冬2号’这个新品种。”
如今,丁太平的枣园不仅换种了优良的冬枣品种,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太阳能杀虫灯、诱虫罐等先进的设备。经专家指导,他对果园进行了疏密间伐,一亩地里枣树数量由原来的200棵减到了110棵,改善通风、透光等条件。同时限产提质,一个枣吊就留下几个枣,过密的都要去掉。“现在这思想转过来了,在以前可没有这么干的。”
丁太平近30年的种枣历程,正是沾化冬枣产业升级发展的生动缩影。而在山东广袤农村,不少地方有着特色鲜明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些面临着品种老化、品质下降等困境。我省注重强化创新驱动,省农科院基本形成覆盖全省优势主导农业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各地也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为农业“老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与此同时,有些产业由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有限。难题该如何解?
“保鲜蒜储存时间短、附加值较低,一个集装箱柜子25吨的保鲜蒜出口利润也就几千块钱。企业加工成蒜片、蒜粉、蒜粒后,能储藏两年以上,碰上行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等等再卖,且利润能比卖鲜蒜翻倍。而加工成黑蒜利润更惊人,能卖到50块钱一斤。”山东鑫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晓彬说。
金乡有“世界蒜都”的美誉,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当地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过程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大蒜及食品加工区——金乡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汇聚了包括鑫诺在内的众多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20万吨。不少农民在农忙时种蒜、收蒜,农闲时变身工人,参与加工、销售等其他产业环节,享受多重收益。
产业要发展,服务得跟上。在金乡县国际蒜都中心大数据中心,大蒜种植面积、仓储、出口、行情等大蒜大数据一目了然,让全县大蒜贸易公司做起外贸生意来更加得心应手。不仅仅是全产业数据,金恒冷链物流、凯盛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国际大蒜交易市场……当地着力提档升级现有的大蒜交易市场。“我们新建了电子拍卖交易大厅、结算大厅,大蒜交易实行封闭式运营,全程电子‘刷卡’自动交易结算、电视监控、电子银行结算等现代化服务系统已经上线,完成了线上线下交易的融合。”负责国际大蒜交易市场管理的山东蒜都农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杰说,“二期还要建设2.4万吨冷链物流基地及大数据等配套服务商网。”
“生产+加工+物流+科技+服务”,金乡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金乡大蒜及其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00.33%。
放眼全省,包括金乡产业园在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创建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创建52个……各地把眼光放长,在做强“一产”的基础上,不断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着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把“老产业”做成“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