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内两家农场的经营现状:一家价高不愁卖,一家每亩少挣万余元——“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市场课!”

发布时间:2020-02-18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2月16日,记者到汶上县实地探访了两家农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经营造成的影响。一家蔬菜种植企业走订单农业,不仅没受到影响而且价高还不愁卖;另一家草莓基地,往年主要靠采摘销售,今年因为疫情没有游客,只得通过微商形式销售,每亩地少挣1万多元。

在汶上县军屯乡大大小小的山头环抱中,一大片温室大棚十分显眼,这里是山东济宁丰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一钻进20℃的温室大棚,记者的眼镜立刻蒙上一层水雾,虽不见菜,但一股股浓郁的蔬菜清香扑面而来。擦净眼镜,各种蔬菜映入眼帘:油菜、生菜、西红柿、空心菜、辣椒……

“平均每天出菜5000多斤,不愁卖。”公司经理刘勇正在植株之间查看长势,他告诉记者,公司2014年成立,现建有53座大棚,种植蔬菜达到20多个品种,主打绿色无公害的高端蔬菜品牌。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年,基本上都在作宣传和推广。除去网络、电视等渠道,公司还联合教育培训机构举办体验农业、亲子采摘等活动,通过大家之间“一带一”“一带多”的推广效应,公司逐渐铺展开一张稳定的销售网络,VIP客户发展到500多家,固定超市客户也发展到现在的6家。

“目前我们对VIP客户实行‘一年一签、一户一单’的模式,每周五集中配送到家门口。”刘勇介绍,工人6点50分下地采摘,现采摘现配送,当天就能送到客户餐桌上。每周为每家VIP客户配送1箱蔬菜,净重13斤、搭配有7—8种,售价为138元,比市场价格高。“因为客户稳定,所以经营基本没受疫情影响。”刘勇说,几天前,公司还向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捐赠了近8000斤新鲜蔬菜。

下午1点半,记者来到位于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的翔鑫农业科技种植有限公司,大棚门前,公司负责人徐建华正守着几摞草莓忙个不停,一边消毒,一边装车。每天这个时候,他都要和女儿一块将上午采摘的草莓拉到城里挨家挨户送货上门,从下午2点一直送到晚上7点。已经55岁的徐建华自嘲:“我现在成外卖小哥了。”

同样是送货上门,徐建华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往年的春节期间正是草莓采摘的旺季,38元一斤都接待不过来,一天仅手机微信进账可达12000元。今年还没怎么接待游客,新冠肺炎疫情就来了。“草莓每天都‘下’,总不能眼看着烂在地里吧。”徐建华说,为了让草莓晚成熟,他专门用被子遮住阳光,把大棚捂了两天。“长时间不见光也不行啊,后来只能又掀开。”女儿徐欣欣熟悉微商,他们临时决定走这条路——100元6盒(斤),平均每斤还不到17元,每亩地比去年少挣1万多元。

徐建华有27个大棚,其中两个最大的棚是他尝到采摘的甜头后,投资40多万元专门为采摘而建的立体大棚。为了能把每天摘的草莓尽快出手,徐建华也是费尽了脑筋。他为工人统一定制了带有公司logo的围裙,每天上午9点工人下地采摘,让女儿录上一段小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徐欣欣同时以赠送自制草莓花盆和代金券的形式,带动朋友帮忙转发。

记者了解到,去年周边农户看到徐建华等人种草莓挣了钱,纷纷效仿,全镇的草莓大棚从去年的120多座一下子增加到今年的近300座,如今也都面临着和徐建华一样的遭遇。为了帮助老百姓,镇上几乎每个机关干部都成了草莓种植户的销售员,发动自己的资源促销草莓。镇文化站长李雷音从除夕到元宵节,每天下班从镇上回县城都“车不走空”,累计为种植户卖了2000多斤草莓。徐建华说:“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市场课!”今后他们要改变经营方式,既要抱团发展,实行种植、销售一体化,开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又要延长产业链条,尝试深加工,防止草莓积压。

编辑: 提文凡 作者: 姜国乐 王浩奇 通讯员 胡克潜

阅读 8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