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户看小康丨跳出盐碱地做起“海”文章
发布时间:2020-08-05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夏日的渤海湾滩涂在骄阳下泛着一片金黄,就在这片“黄金海岸”上,顾秀亮养殖的近200亩南美白对虾进入了收获期。
“目前价格是18元一斤,比去年稍低,但是今年的虾长势很好,这季销售期能有差不多3个月。”顾秀亮说,因为品质好,这里的水产品很多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待这批对虾收获完成,100多亩海参也将上市,一年下来这片滩涂能为他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顾秀亮的生活远没有这样富足。他所在的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东六合村北距渤海11公里,地势低洼,土地盐碱严重,村民们的生活一度困窘。尤其是饱受用水短缺困扰,这片盐碱地上曾经流传着一句话:“宁让吃顿饭,不让喝碗水”。为喝上苦咸的土井渗水,村民们往往需要半夜起来去排队。
“村所以成村,就是因为‘混穷’。”东六合村党支部书记王云龙自嘲。在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四面八方的拓荒者相继汇聚到这里,垦荒种地。由于这儿是黄河改道淤积成陆,土质肥沃,靠种粮,日子还算过得去。
但滨海的“劣势”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东六合村连续经历2次大海潮,农田全部被淹,盐渍化严重,无法耕种。靠地吃饭的村民没了收入来源,只能靠下海捕鱼、钓蚬、砍荆条度日。
守着土地不能种,东六合村开始了“自救”。2002年,村里在上级支持下在村东开发了1100亩荒碱地,采取上农下渔模式进行整理开发。2005年春,村里又进行了第二次农田开发,开发荒碱地1560亩,全村人均台面耕地到了3亩。
“虽然说是上农下渔,但由于海水入侵,台下养殖宣告失败。”王云龙说。村民开始种棉花,前几年价格还不错,但近几年棉花价格不好,台田基本都种上了绿化树,每年亩均收入600元左右。人均3亩的台面耕地,年收入1800元。
“那时候只能说是勉强过日子,集体收入很少,村内道路泥泞,土坯屋林立,条件很差。”翻看着旧照片,指着那些满是沟的村路,王云龙满是唏嘘。
变劣势为优势,告别向贫瘠的土地要饭吃的传统观念,东六合村开始做海的文章。
顾秀亮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上世纪末,他开始尝试海水养殖,承包了100多亩滩涂开始养殖东方对虾和梭子蟹。看到顾秀亮等人有了成绩,村民们也陆续加入养殖大军,先后引进了日本斑节、南美白对虾等优良品种,沿海海滩逐渐成为“黄金海岸”。
对滩涂地的开发为村里带来又一波“红利”。2015年底,东六合村开发各类滩涂养殖业和盐厂近5万亩,成为典型的渔业专业村。一些村民成立了水产养殖公司,滩涂地得到充分利用。滩涂地外包收入和村集体企业收入村内423位村民全部参与分红,多的时候每人每年能分2万多元。
滩涂开发的成果来之不易,东六合村又自发为这片滩涂上了一道“保险”。“以前每年汛期养殖基地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海潮,严重的时候养殖设施几乎全数破坏,光整修就要花去不少费用。”东营春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长青说,为此公司联合村里的养殖户先后出资7000万元修筑了一条长8000余米的防潮坝。“政府又帮我们申请了防潮大堤维护奖补资金,今后我们这片滩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会大幅提升。”陈长青信心满满。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了,村民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越发强烈,村里着手解决村庄规模小、布局散,土地经营分散,产业碎片化等问题。今年,东六合村与周边的郭局村等5个村一起组成了海湖新村,统一规划成为新户镇北部海洋渔业产业示范片区。“随着海洋环保、产业布局限制等门槛越来越高,北部片区这片‘黄金海岸’肯定会水涨船高。目前,已有省内外多家大型养殖企业表达了进驻意向。”新户镇党委委员荆栋山说。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