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周窝音乐小镇村民的幸福生活:穷窝变“乐窝”

发布时间:2020-07-28信息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穷窝变“乐窝”

郭玉管在小镇上为大家演奏萨克斯。 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摄

炎炎夏日,漫步在武强县周窝村,街巷红砖铺砌,曲直交错;民居错落有致,整齐美观。废弃鼓架搭建的花池、缀满了音符的墙体、独具创意的提琴乐器体验馆、萨克斯公社……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萨克斯演奏的《小城故事》婉转悠扬,让人沉醉。没有舞台、没有音响,在绿荫婆娑的街道一角,几名演奏者神情专注,乐在其中。很难想象,他们竟是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谁说农民只能土里来地里去,只要一吹起萨克斯,俺们就变了个人。”一曲奏罢,怀抱萨克斯的“乐手”郭玉管笑声爽朗,“苦了半辈子,现在不愁吃穿,还有音乐相伴,心情从没有过的美!”

曾经,周窝是个“穷窝”。“村子脏乱,村民们土里刨食,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郭玉管回忆说,那时候她做梦都想搬出去。

“是乐器改变了周窝,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村里引进了第一家小型乐器加工厂,周窝与音乐的结缘发展从此开始。

“当时乐器厂招工,我是第一批报名的。”郭玉管说,乐器厂的工人大多是拿惯了锄头的农民,第一次看到萨克斯,都不知道是啥乐器。“现在,俺们都成了行家里手,萨克斯的20多个按键,闭着眼都能找准。”郭玉管不仅成了技术能手,还带出了十几个徒弟。

随着技能的提升,收入更是节节攀升,郭玉管从刚入职时的月收入1000元涨到了现在的3000多元。日子渐渐好起来,郭玉管也打消了搬出“穷窝”的想法。

如今,历经20多年发展,当时的小加工厂已发展成为管弦乐器产量全国第一的龙头企业――金音乐器集团。在其带动下,周窝村周边的乐器生产加工企业达到50多家,还吸引了国外的知名乐器公司投资建厂。这里生产的吉他、提琴、萨克斯等400多个品种的乐器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依托乐器产业优势,武强县开始在周窝村打造“音乐小镇”。不仅投资1.13亿元,对村里的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还按照“一门一景、一户一品、体现灵性、各具特色”的原则,将81套闲置的院落改造成咖啡馆、工作室、民居客栈等。

“乐器雕塑、高低音谱号的彩绘墙随处可见,好像一夜之间,周窝就变了模样。”如今的周窝,街头巷尾处处都是音乐元素,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坐在街边一把吉他造型的椅子上,郭玉管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蓬勃发展的乐器产业和别具风情的音乐小镇,带动了当地3000多人实现就业。村民们或到乐器厂上班,或在小镇的餐厅、旅馆打工。仅有200多户村民的周窝村,就有300多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现在,退休后的郭玉管再次就业。位于周窝音乐小镇核心十字路口的“年画坊”,就由她负责看管。“俺自学了萨克斯,没事儿就站在街口演奏,这为俺招揽了不少生意。”由此,郭玉管也成了音乐小镇的“名人”。

音乐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住上新房,通上自来水,连厕所都跟城里一样,干净卫生。”郭玉管说,这几年,村民家里几乎都买了小汽车。

如今,音乐已经成为周窝村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耳濡目染中,他们渐渐都成了音乐爱好者,农闲时喝酒划拳、搓麻打牌、闲侃瞎聊的不见了,握锄头剥玉米的粗手,拿起亮光闪闪的西洋乐器,“玩”起了音乐,街头巷尾处处是欢快的乐声。

“俺们村成立了一支60多人的农民乐队,农闲时,大家聚在街上演奏,别提多乐呵了。”几年来,在小镇每年举办的音乐节上,农民乐队的街头表演,都是“压轴戏”。

“金窝银窝都不如俺们幸福的周窝,生活在这跳动着美妙音符的村庄里,日子过得要多美有多美!”

说话间,郭玉管再次拿起萨克斯,做了个深呼吸,闭上眼睛。悠扬的乐声从手中的金色乐器中缓缓流出,缭绕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记者焦磊)

(责编:陈思危、史建中)

阅读 7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