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州市顺店镇:“绣花针”托起群众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2-11-08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一根绣针、一团彩线、一块布料、一双巧手,传承演绎着悠久的“刺绣文化”,而在河南禹州市顺店镇,传统刺绣不仅得到继承和发扬,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绣”出了一条群众就业致富的新路子。
11月7日一大早,将家里收拾停当,顺西村56岁的康凯就来到村里的刺绣制衣公司上班,这几天,她正和绣娘们忙着赶制一批来自北京的订单。
车间里,各种刺绣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做工精细、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引人注目。换上工作服,康凯麻利地将机器调试好,十余台绣花机便飞速运转起来,一根根绣花针上下翻飞,精美绝妙的图案便跃然而出,飞针走线间,戏服花纹的头道工序便完成了。
“我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在这里上班,坐着就能赚钱,每个月大概挣三千多,离家也近,真是不错!”康凯乐呵呵地说。
康凯所在的刺绣制衣公司是许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松晓创办的,公司通过免费培训、提供设备支持等,带动不少附近村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冬季是刺绣制衣的旺季,订单比较多,最多的时候需要三四十个工人,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成衣,包括古装戏服、秧歌衣等,销往上海、北京、石家庄、天津、西安、新疆等多个地区。”杨松晓告诉记者,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在政府的支持帮扶下,不仅更好地传承了技艺,还建起了非遗展示基地,这几年生意越来越火,腰包也越来越鼓。
据了解,顺店镇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巢丝织绸,史源千载。近年来,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支持下,民族刺绣这一传统民间手工技艺逐渐走进了公众视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该镇瞄准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刺绣产业,实现了生产专业化、销售网络化,由原来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发展为联户加工、专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形成了丝织绸缎专营户、秧歌衣专营户和加工专业户等规模式生产经营的新局面,刺绣方式由过去的手工刺绣为主发展到以机绣和电脑绣花为主,绣品也由古装戏衣、包头、手帕增加至织绣、秧歌衣、布景、道具等40多类、240多个新品种。
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顺店镇鼓励有手艺、懂管理、会技术的“能人”组建刺绣公司,镇里从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全力扶持,通过发挥公司带动作用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增收。“镇里像康凯这样有就业意愿但没有技能的妇女有很多,我们通过集中培训,让她们掌握一门技艺,从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该镇文化站站长姜红旭说。
如今,顺店镇依托刺绣这一特色资源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术资源,不仅让传统刺绣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更是走出了一条“针线活”增值的新路子。目前,该镇拥有刺绣成衣加工户96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机绣加工60家、手工绣40家,辐射全镇39个行政村以及朱阁、花石、火龙等多个周边乡镇,带动绣衣花纹等织品加工专业户4431家、解决就业6000余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下一步,我们将紧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把发展刺绣产业与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相结合,不断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让‘针尖技艺’真正转化为‘针尖经济’!”顺店镇党委书记化小锋说。
作者:康晓灿 徐嘉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