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名特优新农产品”这张牌——内蒙古科左中旗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21-12-06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左中旗”)胜利乡谢家窑村(血麦)被认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这份荣誉对于科左中旗特色农产品加快“走出去”步伐、全力开拓大市场的计划无疑是打了一针“强心剂”。

科左中旗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内蒙古产粮第一旗。全旗耕地541万亩,其中富锗足硒土壤30余万亩,独特资源和气候优势为该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充足条件。近年来,科左中旗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旗拥有“胜利血麦”、“哈民小米”、“哈民黄米”、“门达大米”、“科左中旗塞外红苹果”等1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通辽市拥有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最多的旗县。

特色“血麦”闯出大市场

科左中旗胜利乡谢家窑村是天然富硒带核心区,区域土质呈弱碱性(PH值为7.8),土壤中富含硒、钙、活性铁等微量元素,是优质农牧产品黄金产业带。目前,全村所有耕地全部建成为高标准农田,主要种植作物以血麦、谷子等特色杂粮为主,年均特色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年均规模化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50%以上,年杂粮产量达1.2万吨。

科左中旗红绿蓝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文明告诉记者,2017年,他流转了几百亩耕地进行血麦的种植,没想到短短四年,胜利乡血麦种植规模已突破万亩以上,年产量已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血麦每亩可以达到400公斤,按照当前市场价估算,亩收入至少可达2000元以上,按照咱们合作社加工成彩色小麦面粉后,每亩土地产出附加值可以达到上万元。” 徐文明信心满满地说道。

血麦之所以能叫得响,得益于胜利乡坚持品牌强农战略,持续推进辖区农副产品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将“吃饭”农业转化为“品牌”农业,聚焦血麦等特色产业,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协同发展。注册“小村谷香”“依生血麦”等商标,产品被评为名优特产品,“胜利血麦”“胜利杂粮”等地标性品牌、区域公用品牌逐步走向市场。目前,血麦产品已销往北京、天津、浙江、山东、辽宁、吉林等省市,与北京顺鑫集团、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签订长期供货订单,年销量达1500吨以上。

草原深处果飘香

眼下,科左中旗希伯花镇银装素裹,走进锦绣海棠核心区里,到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果农安凤霞家的储藏窖里,颗颗海棠果如红珠一般。“我家种了200亩锦绣海棠,今年,有112亩进入了丰果期,客商是4块3订货,今年果园出了4万斤果,我能赚10多万块钱。”安凤霞告诉记者。

锦绣海棠,又名鸡心果,是通辽市林科院历经20多年的时间选育出来的抗寒小苹果新品种,集香、甜、脆三大优点,耐储运、成熟后不落果、抗逆性强,适宜在我国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栽培。

科左中旗林草局副局长杨明海表示,独特的地理区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果农的匠心精神,造就了希伯花镇锦绣海棠独特的口感、浓郁的香气和甘甜的汁液,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客商前来采摘,最远可销售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高品质产生高效益。果农任范利告诉记者:“1棵锦绣海棠产100斤果左右,产生的经济效益就400至500块钱。1亩大田的纯收入也就300至400多块钱。1棵树等于1亩田了。”

任范利所说的“1棵树=1亩田”就是当地农民“巧”赚钱的秘诀。即:海棠果按照5元/斤价格计算,1棵锦秀海棠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同于一亩大田产生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科左中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锦绣海棠、沙棘为主的经济林产业,目前已种植锦绣海棠15万亩,其中达到盛果期的就有2万亩,产量能达到150万斤以上,更多的海棠果正在走出草原,香飘国内外市场。

打造“哈民小黄米”黄金名片

“哈民小黄米”是产自科左中旗的一种小米,该米品质黄香纯正,独具特色,食之甜香松散,非常可口,由于具有高营养价值,并能追溯到五千年前西辽河流域哈民文化时期,被誉为“哈民小黄米”。

在我国有许多农产品品牌,有各种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而“哈民小黄米”则与众不同,因为它身上还有另外两个标志:种植区域在北纬43°以北黄金种植带,西辽河流域气候、水资源、土壤资源以及五千年的哈民文化。前者说明了哈民小黄米的生长环境独特,后者诠释了哈民小黄米的历史文化厚重。

科左中旗农牧局副局长张晓军表示,从品种资源角度看,哈民小黄米完全够得上“药食同源”,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的哈民小黄米,既是平衡膳食、调节口味的理想食品,更是营养进补、身体恢复的最佳选择。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哈民小黄米堪称“活着的文物”。“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科左中旗哈民遗址发掘出了粟和黍的碳化标本,为哈民小黄米5000年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科左中旗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古代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的称号。” 张晓军坦言。

走进科左中旗协代苏木哈久嘎查,一座现代化的加工厂引入眼帘。在内蒙古蒙深良牧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展示台上,摆满包装精美、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其中“哈民小黄米”是公司的主打产品。公司负责人朱新军告诉记者,2021年5月,公司在宝龙山镇西查干吉嘎查租用了500亩富硒富锗试验田,种植哈民小黄米等农作物,目的就是要把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彻底消除,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今年55岁的村民柳国臣一直以来都靠40多亩玉米和养牛为生,年纯收入8万元左右。今年春季他试种了10亩小米,公司免费给他提供种子和化肥,并且进行技术指导。秋收后,10亩打出了8000多斤小米。“因为是订单种植,所以公司比市场价高3毛的价格全部回收了我家的小米,纯收入2万多元,比种玉米是划算多了。” 柳国臣说。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背景下由北京首农食品集团,依托西辽河流域哈民文化,对哈民遗址保护和利用,实施“哈民小黄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将把以“哈民小黄米”为代表的西辽河农耕文明传承下去,广泛推广,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共同致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阅读 60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