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市白云区:小菌菇开出“智慧云”
发布时间:2021-11-29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初冬时节,寒风四起,凉意渐浓,但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食用菌种植大棚里的繁忙景象却温暖了这一席寒风。近年来,白云区依托区位、资源、气候优势,按照“一园多点”产业布局,不断健全完善食用菌全产业链,为了让食用菌产业更好的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小菌菇搭上了物联网发展的快车,打造“智慧菌云”,从菌棒生产、食用菌培育、食用菌加工、认证检测、履历追溯等方面全链条跟踪、全方位管理食用菌产业,按下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快捷键,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数字赋能促效益
“通过云计算,结合菌棒标准模型库,以菌棒生长模型库展示当前种苗生长状态,如果预测到菌棒环境不适宜种苗的生长,系统会提前通过短信、颜色突变、警报等形式发出预警。”35岁的阿所村村民罗仕文是食用菌产业示范园的一名技术人员,在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或公司制棒厂房内,罗仕文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温度、湿度进行数据的监测与记录。
“随着制棒环境数据记录的不断叠加,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供技术人员建立预警机制,严格把控制棒环境,优化不同品种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出菇率情况,对栽培料温湿度进行针对性监管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罗仕文介绍。
“是时候浇水了,赶紧提醒种植人员。”在食用菌基地里,负责人李国辉正在通过手机端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通过反馈的数据,他利用客户端对园区工作人员发起了以上任务。
基地里负责智能菇房的种植人员通过手机接收到李国辉的任务后,在规定时间内按标准完成了浇水。
“‘智慧菌云’农事模块可以解决以往手工记录工作量大、数据储存易丢失易遗漏等问题,为日后进行农事记录查询提供电子报表,提高农事操作规范性与种植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李国辉说。
农事指导强服务
“以前经常要去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为种植户们答疑解惑,每次能指导的种植户有限,周期拉得特别长。”白云区特邀食用菌专家张邦喜说到。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张邦喜是贵州省农科院食用菌栽培与育种方面的专家,在过去几年,每到食用菌栽培期,他都要深入田间地头为食用菌种植户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
但最近,他指导的种植户在之前的基础上有大幅度增加,这要得益于大数据的加持,自“智慧菌云”正式亮相以来,张邦喜利用物联网、视频图片比对等技术获取食用菌生长环境实时数据,结合数据库分析预警,及时对各大种植户棚内环境变化、病虫害防治提出应对方案,降低灾害预测难、病虫害防治晚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为白云区食用菌产业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技术服务保障。
除了有专家指导,针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白云区还以“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为目标,坚持“风险让党员先试,利益与群众共享”,建立党员致富带头人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其他党员结对帮扶致富能手和产业大户的双向结对机制,实施以来,共有39名党员和26名技术人才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把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了当地富民产业。
小菌菇走进博物馆
“大家可以通过面前的触屏进入智慧菌云平台的溯源板块查到您购买的小菌菇信息……”。
在贵州菌菇博物馆,讲解员正在演示智慧菌云的溯源功能,消费者通过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该产品从制棒、栽培、加工到销售的全部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点,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可靠。
“‘智慧菌云’平台主要依托边缘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利用PC管理端和移动手机端相结合方式,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助力食用菌产业生产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可视化、闭环生产”贵阳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信息化专员廖乙任介绍。
博物馆位于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蓬莱村,场馆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主题形象展示区、科普区、文创区、深加工产品展示区、研学讲解区及品尝体验区等6个功能区域,通过图文介绍、标本展示等方式,对食用菌相关知识进行科普介绍,对食用菌衍生文创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进行推广宣传。
除食用菌产业外,白云区已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越来越多传统农业中,达到智能生产、风险可控,产品追溯、质量保证,精准管理、产量提升的目的,让“智慧”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郭芮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