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菇“四级跳” 育出新产业

发布时间:2021-11-04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深秋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花红柳绿,生机无限,乡村大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在洪山塘村,一座座食用菌大棚里各种蘑菇撑起了“小伞”,散发着特有的香味,6万多个菌棒整齐摆放在特制架子上,为了让它们顺利生长,棚内配备了聚乙烯恒温板,用吊扇进行空气流通,棚外还有智能遮光保温系统。工人们正在观测棚内处于“养菌期”的蘑菇温度和湿度变化。

洪山塘村,因为地处干旱硬梁区,少水缺地,资源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因贫瘠而造成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混沌”与“混乱”,很多人也在“混日子”,这个地方的未来一直并不“明朗”,自2009年起分批实施生态移民转移安置工程,让全村607户1966人实现了搬迁转移,很大一部分人转移到城市,经济收入渠道越来越窄。而帮助这个村打开贫困“天窗”的“金钥匙”之一便是小香菇。

穷则思变!为了让转移农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探索解决村级集体经济“清零”瓶颈问题,敖勒召其镇紧跟全旗脱贫攻坚步伐,因地制宜地找准致富路子。2018年,镇党委、政府会同旗包扶单位国土局多方调研后,决定在集约型农业上“撕开”一个新的致富口子,恰逢脱贫攻坚战打响,洪山塘村有了帮扶单位的“东风助力”,以村集体带头开辟出了第一块“实验”,租用了一栋八分地的大棚,引进一家包技术、包销售的企业,开始试验种植灰面香菇,全程无农药栽培,这是洪山塘村的一块“试验田”,承载着厚重的希望。一年下来,收入达到4万余元。

当第一批香菇摘下时,紧实饱满的菇肉和滑韧香郁的口感马上获得了订单方的点赞。“热闹”的香菇产业在探索中寻到了“门道”,渐渐有了“形”。

2019年,洪山塘村进行重新布局规划,建成养菌拱棚4座,购进菌棒6万多棒,配套建成冷藏、烘干、分拣包装区等功能区域,自成一套发展体系,推行“1143”发展模式,即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示范这一重要作用,牵头打造1个基地,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菌种培育、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对接市场等服务,辐射带动企业、合作社、转移农牧民共同参与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让这一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对接市场过程中,主要销售烘干香菇和鲜菇两种产品,并通过网络发布销售信息进行网上直销,对接银川、陕西等地大型商场超市进行对点供销,同时,培育当地供货商进行订购订销等方式畅通产品渠道,提升产业活力,带动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年底基地收入了20余万元。

有效益就有前景,有前景就要扩大生产。2020年,基地新建菌棒生产加工场地2000平米,引进日生产8000棒菌棒生产技术,先期培育菌棒15万棒,接收菌棒购买订单5万棒,注册“宏山塘香菇”品牌,香菇种植产业日渐兴盛,香菇品牌“香飘”四方。

今年,基地又引进生产技术,利用“净水”“净气”的优势,在菌棒生产上下功夫,在培养料内加入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不仅让香菇“开花”,也可使后期子实体连续发生,获取高产,而每斤花菇比光面菇的价格要高两倍多,香菇附加值不断提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当初的试验田“裂变”到如今的“宏山塘香菇”品牌声名远扬,敖勒召其镇香菇的几次跳跃,不仅让这个村跳出贫困,跳出生态之困,而且培育出新型产业,从而与农牧民紧紧相连。

作者:李鹏飞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阅读 39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