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乌梅果,致富大产业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乌梅产业发展一瞥

发布时间:2021-06-18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6月15日,记者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蔡家坡村看到,满山遍野乌梅开始由青绿变成青黄,累累果实坠压弯枝头。基地里,村民们正在为乌梅的丰收作最后的准备。“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了乌梅,有些村民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蔡柄权向记者介绍道。

达川区是乌梅的原生资源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区域内有上百年以上树龄的乌梅1500余株,600余年树龄2株。因其果肉饱满,营养高出《药典》标准近一倍,其品质和价值位居全国前茅。

如今,达川乌梅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登记、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绿色食品认证,达川区也先后荣获“中国乌梅之乡”“中国乌梅名县”等多项殊荣。

强龙头、建园区,促进产业兴旺

“我们按照‘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的要求,将乌梅园区建设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有效衔接。”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伟表示。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发展乌梅产业,建成了以百节镇、渡市镇为中心的两大乌梅产业基地。在百节片区形成“万亩乌梅产业示范园区”和1500亩规模的科技示范园,并在此基础上发动连片种植,乌梅规模化种植在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的同时,也给乌梅的深加工带来了发展机遇。

该区突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设置园区功能板块,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善、品牌影响力大、资源要素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园区总面积29平方公里,涉及百节、景市、平滩3个乡镇22个村,园区拥有乌梅制备和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8000吨,综合产值3.2亿元。

“现在进村的公路修得很好,大货车能开进村来,收购商直接进村收购,我们完全不担心销路问题!”达川区百节镇乌梅村9组村民蒋光荣说道。

为了将产业基地做大做强,达川区委、区政府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培育引进龙头企业4家、农民合作社4家。其中,龙头企业四川宜华酒业研发的“青梅发酵技术”荣获国家专利,“乌梅山”系列乌梅酒品、饮品规格众多,远销国内外,成功跻身境外市场。

一二三产融合 经济效益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上的乌梅只有300多亩,挂果后来自外地的客商就全都收走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乌梅单价仅1元/斤。”百节镇肖家村支部书记蔡友川介绍道,1995年前后,村民开始酿制乌梅酒,自产自销;2006年四川宜华酒业有限公司入驻后,带动周边1000余户村民种植乌梅,年均增收上千元。

目前,达川区现有乌梅面积达10万亩、居全省第一,并有川东北最大的乌梅繁育中心。达川乌梅产业链条完整,具备从前端种植到后端深加工的完整链条,并规划建设有乌梅小镇、乌梅山景区,建立乌梅烘干、酿制等初深加工生产线,开发乌梅干、乌梅粉、乌梅丸、乌(青)梅酒、乌梅露等20余个产品系列,“茶园山”“川来蜀往”“冯山林”等7个品牌的产品已进入千家万户,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前我们都是卖鲜果,现在干果的价格是鲜果的2至3倍,从今年起我们建了烘房,将乌梅制成干果后销往云南等地药厂,以及北京、天津等地饮料厂,收入比以往翻了倍呢!”达川区小港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景市镇茶园寺5组村民王道斌说道。

同时,在一些重要节日,达川乌梅都会推出系列活动,比如百岁老人亲尝乌梅酒、乌梅采摘节等。

“每年春节前后,这里漫山遍野都开着乌梅花,景色好看极了,我都要约着几个摄影好友一起前来拍照,再点上一桌农家菜,喝上二两乌梅酒!”家住达川区南城三岔路口的言农美滋滋地说。

依托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乌梅山已成功创建为4A级风景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带动旅游收入达2亿元以上。

创新驱动,乌梅之路越走越宽

“现在我们主推‘达梅1号’‘达梅2号’嫁接种苗,这两个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强,耐干旱瘠薄,枸橼酸含量也高,适合广泛栽植!”达川区茶果站站长梅国富介绍道。

为在新形式下实现新突破,达川区突出创新驱动,主动与省中医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市农科院等开展院地合作,共同参与新品种筛选选育、品种改良。

并大力打通“互联网+乌梅”线上销售途径,建有e商城、电商平台、微帮商城50余个,产品远销成都、重庆、云南、广东、上海等10余个省市,带动达川区乌梅销售3万余吨,产值1.5亿元。

与此同时,达川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加强乌梅“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及其品牌证书、标识的综合管理。

“达川区现已申报并成功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个,百节镇蔡家坡乌梅基地获得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张伟表示。

借助达川悠久的文化,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达川将文化元素植根乡村,打造融文旅、农旅于一体的“乌梅文化体验+自然观光+养生度假+乡村休闲”的“乌梅文化+”系列主题化文化旅游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通过整合阵地建设、扶贫搬迁、农场农庄、产业发展、景点打造等系列成果,紧紧依托乌梅山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自然风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沿线村民创办微型农家乐、售卖鲜活农副产品等增加收入,每年可提供500个就业机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贫困户300个参与就业,贫困户户均增收2200元以上。”达川区百节镇党委书记潘刚介绍道。

如今的乌梅山,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轴徐徐展开。

桂丹倪 邱霞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阅读 95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