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腰包鼓 集体奔小康 ——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蝶变

发布时间:2021-01-06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白色小楼、典雅清新的亭台水榭,逐一映入眼帘。人们很难再把这个宛如江南水乡的秀丽村庄和曾经那个“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拦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的贫困村联系起来。

曾经的潭头村是于都县“十三五”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08户。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讨生活,村中土地撂荒,一片衰败景象。近年来,随着村里富硒蔬菜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潭头村修路、造房、整治环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农村。

山村要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经过反复探讨,潭头村首先瞄准了“富硒土地”这个资源优势。

梓山镇土壤硒含量高,水资源丰富,过去村里一直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为了发展产业,梓山镇通过流转土地和山林,打造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基地、万亩油茶产业林和千亩脐橙产业带。2017年,潭头村就以万亩富硒蔬菜基地为龙头,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务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种不好,万一亏本了怎么办?”当驻村帮扶干部找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忠华并动员他加入合作社时,他这么回绝说。驻村干部继续劝说:”富硒产业前景很好,未来收入丰厚。”张忠华不为所动。最后,驻村干部意识到,贫困户参与产业最缺乏的是启动资金。于是,在村里帮助下,张忠华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2017年张忠华加入合作社,并承包了3个智能大棚用以种植草莓和香瓜,第一年纯利润就有8万元。

“去外面打工一个月挣3000多元,还天天加班,日子哪有现在舒服。”说起在广州制衣厂打工的经历,张忠华表示如今在家里收入更高:“腰包鼓了,每天都有干劲。”

作为村里第一批参与富硒产业的贫困户,张忠华的致富经历带动了村里其他贫困户纷纷加入合作社。目前,385户农户实现土地流转,户均增收1300多元。124户农户通过合作社参与蔬菜种植,每亩每年平均收入1.3万元。富硒产业还带动本村20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随着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潭头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6%降为0.45%。目前潭头村已整村脱贫摘帽,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以来,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富硒蔬菜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产业壮大让潭头村村民尝到了甜头,他们又把目光放到了乡村旅游业上。

加上集体土地租赁收入、公益林收益及旅游公司分红收入,目前潭头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9万余元。

产业壮大让潭头村村民尝到了甜头,他们又把目光放到了乡村旅游业上。

开展旅游业,潭头村有基础。在村头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刘氏祠堂,这里常常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在这里用餐、体验大家族吃团圆饭的温馨时刻。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视察后,村子的人气越来越旺,游客络绎不绝。

2019年7月,潭头村借着“红色研学”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村6个村民小组、162户村民加入,每户出股金2000元,共同发展“富硒宴”特色农家乐和红色研学旅游项目。潭头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赚取的利润按2∶3∶5的比例分配为村集体收入、继续发展资金、村民分红。在践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同事,也真正做到了大家一起富起来。

2019年暑假,潭头村日游客量达上千人次,村里的餐馆、超市和民宿也随之接连冒了出来。“2019年暑假我家的民宿几乎天天爆满。”村民孙观发开心地谈起自家民宿的火热。2019年,他家的民宿收入达到近13万元。

之后,孙观发兄弟4人又合伙在村里经营起“饮水思源”餐馆和超市。孙观发把自家种的绿色蔬菜和养殖的土鸡、土鸭摆上桌,颇受游客们喜爱。

如今潭头村的村容村貌可以算得上村里的另一道风景。前来游玩的刘先生说:“这个村落太干净整洁了,路边无杂物,池塘里没有漂浮物,与印象里的农村大不一样。”

“为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村里建起了公共厕所。目前每个村小组都配有保洁员用以常态化保洁,还建立垃圾收集点,实行垃圾分类。”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说道。

现在的潭头村的产业致富路已越走越宽,更多的村民聚集在这条路上走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阅读 123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