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做媒,苗寨迎来“珍菌凰后”
发布时间:2020-08-22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头上骄阳似火,林中人头攒动。
位于贵州省剑河县南岑村森树林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内,近百人在争相一睹“珍菌凰后”红托竹荪的容颜,林外虽然是高温天气,人们依然沿着陡坡峻岭慕名而来。
“这东西可以吃吗?什么味道?怎么长出来的?价值怎么样?市场怎么样?我要不要搞点?”参观中,岑松镇苗格里帮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邬能勇初见“珍菌凰后”时满怀疑问,饶有兴趣。
红托竹荪之所以被称为“珍菌凰后”,是因为它一种十分珍贵的食用菌种,其味鲜美,气息清香,脆嫩爽口,周恩来总理曾用其宴请美国特使基辛格。除此之外,红托竹荪长得也分外好看:深黑色的斑点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犹如一个高冷的皇后蒙着面纱深藏于灌木丛中,它也因此而得名。
2019年,借农业农村部、贵州省科技厅等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机遇,剑河县举全县之力,打造“一县一业”为主导的食用菌产业。也是在这一年,贵州省科技厅为立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贵州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珍菌凰后”以此作媒,“嫁”到了剑河县山旮旯。
其实,这并非“珍菌凰后”与剑河首次结缘。在上个世纪的1995年至1998的三年时间里,剑河县曾从织金县引进红托竹荪,并在一些乡镇大面积种植,只不过后来因为市场价下滑、种植成本过高、科技支撑不力等原因而中断。
据贵州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介绍,作为菌中贵族,红托竹荪的种植特别讲究,从最初的种植到护理、采摘、烘培都是一项精细化的大工程,“红托竹荪要灵活调控温度、湿度,要注意透气性,土不能盖得太厚。”朱国胜和其团队每月都要从贵阳过来剑河进行技术指导,这为“珍菌凰后”的安家落户,提供强大的种植技术保障。
“红托竹荪作为贵州省地理标志性品牌,其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强度不是很大,特别适合我们村的自然生态条件。”省科技厅派驻南岑村第一书记艾立燎介绍,红托竹荪采用原生态种植,人工采摘,因而其健康、绿色、美味在市场上一片火热,烘干的“珍菌凰后”可以卖到450至700元一斤。“不愁卖,只是价格的问题。”艾立燎告诉记者,“珍菌凰后”的价值不仅体现于它本身,而且通过种植“珍菌凰后”可以吸纳留守妇女和老人参与到就业中来。
在剑河县的南岑、南高、暗拱、麻栗四个种植基地里,妇女老人们都在熟练地采菌子,只见他们从灌木丛中摘取菌子,揭开深黑色的斑点菌帽面纱,然后去掉菌托,留有菌柄和菌裙,用湿纱布擦洗干净,轻轻地将其置于竹篮里,动作熟练,一气呵成。据在这里务工的妇女杨老欧说,在这里务工一个月可以拿到2400至3000元左右的收入。
产业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红托竹荪的利益分配机制也特别清晰,采取6:3:1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扣除成本后,所形成的利润,60%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30%作为村集体公司分红激励,剩下的10%作为村集体公司的后续发展资金。
据了解,截止目前,剑河县共种植红托竹荪25亩,已收鲜货高达7000多斤,预计总产值最低达56万元左右。下一步,剑河县将持续发力,进一步扩大该食用菌种植规模,让“珍菌凰后”的到来,促进更多的老百姓发家致富。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