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德保:脱贫奔小康 产业挑大梁
发布时间:2020-07-31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广西自治区德保县行政区域面积2575平方公里,石山区面积占70%,地处大石山区是德保发展最大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摘穷帽、拔穷根,该县结合本地实际,致力于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德保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
截至7月底,全县共有柑橘14.3万亩,八角林面积13.9万亩,肉猪出栏15.82万头,山楂7.24万亩,桑园6.30万亩,年产值约达7.45亿元。全县百亩以上连片产业基地(园)159个,“5+2”特色产业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3146户,覆盖率98.32%。
打造农业示范区,助力百姓增产增收
那甲镇大章村的产业示范园里,建起了一排排自动化大蚕房,蚕农一边操控机器一边用桑叶喂蚕虫。大章村第一书记黎仕政告诉记者,今年园区新投入135万元对硬件设施进行提升扩建,加装了自动化养殖等设施设备,降低养殖成本,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
大章村的产业示范园由大章村牵头,联合附近的峒干、上央、中屯等7个村,通过“党组织+经营主体+基地+群众”经营模式,发挥各个村党组织优势和产业优势互融共建,抱团发展种桑养蚕,使扶贫产业兴旺起来。目前,大章村有85户种桑养蚕,桑园总面积达1150余亩,有95户285人通过土地流转,人均年收入4200元;有25户75人通过在园区务工,每年实现劳动收入5300元/人,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500户贫困户1500人。
德保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实施土地“小块并大块”,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德保有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个、市级示范园1个、县级示范区3个、乡镇级示范园13个、村级示范点121个。
“石山多,耕地少,土地贫瘠,生产条件差,产业规模小、生产管理水平粗放,生产效益差等等,这些都是以前大章村乃至整个德保县产业发展写照。”那甲镇党委书记李萍如是说,为了实现稳定脱贫,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大章村打造产业示范园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9年大章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兴旺红旗村”和“生活富裕红旗村”,如今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产业园成立后,生产繁忙的季节需要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到园内务工,摘桑叶一天有100元的收入。”大章村村民黄志伯在产业园的桑园内与其他5名村民正在采收桑叶。黄志伯说,这小小的桑叶,是大章村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打造新型经营主体,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通过引进专业有实力的公司进村成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参与到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中,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是德保县产业助脱贫的一大亮点。
燕峒乡旺屯村是个深度贫困村,是七分石头三分土的典型写照。2018年,该村携手广西山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粤桂帮扶资金,由公司、村民合作社共同出资222万元,在村里石林地块上钻孔种植铁皮石斛,在石头缝里打造出了300亩铁皮石斛拓展区。
“如果没有专业公司参与,种植铁皮石斛这种技术要求高的产业根本不可能在我们村发展起来。”旺屯村第一书记卢巍介绍,按照铁皮石斛目前的市场价值估算,2020年旺屯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20~30万元。
据了解,燕峒乡铁皮石斛种植扶贫示范基地隶属广西山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为兴旺核心区、旺屯拓展区和多龙拓展区三个部分,占地面积共1000亩。燕峒乡党委、政府以“党群致富共同体”为载体,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扶贫车间+农户”的模式发展大石山区特色产业。2018年10月,该基地申报挂牌成立“就业扶贫车间”,通过技术培训指导、统一收购营销等方式带动周边16户农户发展铁皮石斛种植。
在大章村陇龙屯的瑶瑶种植专业合作社旁,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树上已经结出果实,有不少贫困户到这里务工,修剪树枝、除草、洒水,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瑶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大章村目前共种植脐橙310亩,预计挂果后年产量达500余吨,年产值达250万元,其中有25户贫困户通过劳务合作和土地流转从中受益,户均年增收4100元,有力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德保县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精心培育打造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引导他们进入贫困村、带动贫困农户,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全县累计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70家,获得认定自治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帮扶、技术指导、劳务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截至7月底,该县89个贫困村中,有7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67个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6180户发展产业并获得增收脱贫。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打造“党群致富共同体”
近年来,德保县立足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经过精心打造和创建农业品牌。目前该县有德保脐橙、德保山楂、德保矮马、德保黑猪4个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德保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柑橘产业基地等8个基地、德保脐橙等9个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地认证。
为把品牌效应转为群众的收益,德保县积极实施“1125”产业发展模式和探索打造“党群致富共同体”。“1125”产业发展模式即一个党支部引领一个产业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产业收入两个覆盖,推动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技能培训、资金政策、金融保险等五个集中的工作原则,强力推进贫困村“一村一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以柑橘、种桑养蚕等两大产业为重点的脱贫奔康产业基地(园)。截至7月,该县基本建成多村连片脱贫奔康产业园(区)5个、乡镇脱贫奔康产业园37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1243户,带贫减贫效果逐步显现。
同时德保县还在村级创设“党群致富共同体”,即按每个村“建设1个产业基地、结对1个党支部、引进或创办1个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1批致富带头人、带动1方贫困户”等“五个1”为要求,以“党组织+经营主体+产业基地+群众”为模式,让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形成“建一个共同体,兴一项产业,活一村经济,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实现“村集体经济、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三方共赢目标。
目前,德保县12个乡镇成立“党群致富共同体”139个,加盟党员共有1000多名,全县行政村全部实现有集体经济收入;共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468名,带动2789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