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话丰收,山东“三农”的这些变化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0-09-22信息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硕果累累。今日秋分,我们迎来了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此时的齐鲁大地,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丰收节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这样一个大舞台,展示这一年山东农民、农业、农村新气象。
今年丰收来之不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挑战。但是,山东的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在这个特殊年份里的丰收节,我们邀约六位记者讲述他们的亲历见闻,讲述他们眼中齐鲁大地上“三农”发生的变化。
变化一:农业越来越具科技感
临沂立平农机合作社的合伙人周保光用“享福”来形容现在的种地,他说:“现在是种地越多,费力越少。这几年农业机械已经非常普及了,我们这样的农机合作社越来越多,各种农机设备开进地里,农民不用费多少事,就能把庄稼种好。”
在潍坊市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见到了一番“瓜立着长、钱站着挣”的景象:通过技术创新,从传统地爬式到立式,每亩地种植的西瓜从600多株提升到2000多株,土地利用率大大提升。西瓜“站起来”后,光照、水分得到均匀供给,口感也得以改善,因为品质高,今年产业园的西瓜卖到了一斤30元!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禾丰生态无人农场,去年记者初次造访时,由于信号传输不稳定等问题,偶尔出现无人农机跑到别人地里的尴尬场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淄博移动携手华为在农场开通5G站点。
变化二:农民理念越来越新
潍坊郭牌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猛,就是一位返乡创业的80后。他说:“干农业同样可以很‘体面’,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儿。”
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的科学种植带头人郑建房,20年前他为照顾妻子家中老人,放弃威海工厂的工作回村。小两口在土地上低头耕耘,却眼光超前,认定科技是致富的必由之路。除了扩大大棚的规模,最近几年,他们一直在考察补光技术。白黄瓜喜光,冬天光照少,一天若能补上两个小时,便可增产。
变化三:农村越来越美
长岛南长山街道孙家村,记者听说了当地渔民从“吃海”到“看海”的故事。这其中也有个坎坷的过程。2002年起,村民大都在近海养殖扇贝,后来因为成活率低,收入少,大家在2007年开始转产做海参育保苗,村南村北两三百个大棚沿海连成一片,十分壮观。没想到过了几年,又遭遇海参成活率低的问题。村民当时不知道原因,事后分析,主要是育保苗大棚污染了水质。如今,长岛拆掉大棚,恢复海岸线风光,走上生态旅游致富路,40岁的孙传勇是长岛记夏品忆渔家民宿老板,一年下来,能收入15万元。
鄄城县旧城镇巩庄村村民曹秀芳住进了一排排错落有致的二层“小别墅”。她说:“现在这新房子建得可好了,再也不用怕被洪水冲塌了!”滩区群众再也不用重复以前“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生活循环,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让他们住上了稳稳的家。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