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后郝窑村:治“窝”又治坡?一路小康歌
发布时间:2020-10-26信息来源:人民网
后郝窑村街景。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摄
张家口市怀来县后郝窑村,地处永定河南岸、老君山脚下,距离县城仅10公里左右,村子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还有800年葡萄种植传统。良好的自然资源、地域优势和种植业历史积淀,在当地政府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不懈努力,治“窝”又治坡,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治“窝”
昔日小山村变身高档社区
近日,记者驱车按照导航指引前往后郝窑村,但到了目的地,却始终找不到村子入口,眼前是颇为高端的大型小区。在镇干部的指引下方知,这个小区正是后郝窑村。
行进在后郝窑村,花坛、绿地、景观树,整洁平整的马路――村子与普通大城市高档小区差别并不大,此外,村里还建有村民活动中心,村委会办公楼,还有村小学等公共设施。
后郝窑村的变化始于2011年。由于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又适逢我省新民居建设有政策支持,后郝窑引进开发企业,成为当年我省第一个在原址拆迁新建民居的乡村。
“以前和普通农村一样,土坯房、砖瓦房、土路,村民们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愿望很强烈。”村党支部书记侯志高说,他是亲自操持后郝窑拆迁改造的带头人,对于这一项牵涉100多户300多名村民的大工程,曾经背负着极大的压力。
时间回到2011年4月,经过几个月的动迁工作,后郝窑村全体村民搬迁到临时安置点,村子正式实施拆迁。不到两年的时间,2012年底,改造后的新居正式落成,全体村民从昔日山窝窝里的土坯房搬进了配套齐全的高档社区。
拆迁改造之时,合作开发企业给出的安置条件是宅基地与安置楼房面积1∶1配置,由于村民们的宅基地面积大部分都有三四百平方米,因此,新居建成后,户均分配到了三到四套不等的80到120平方米的楼房,居住条件不仅改善了,村民们还一跃成为了“房哥”“房姐”“房叔”。
“现在改造成新居后,一处宅基地换三四套楼房,价值几百万元,这变化不可想象。”侯志高说。
治坡
挖掘葡萄产业优势,发展不止步
进入10月,大部分的农村都已秋收完毕,进入农闲时节,在后郝窑村看到的却是一派繁忙景象。
“咱们这儿冬天太冷了,葡萄藤都得埋到土里才能安全度过休眠期。”在后郝窑村葡萄种植园内,村民郭玉山和妻子带着工人正忙着挖沟渠。郭玉山边忙边向记者介绍,待全部挖好后,要将一条条葡萄藤全部深埋进约30厘米左右的土里,而这也是村民们一年葡萄管理的收尾工程。
对于后郝窑的村民来说,今年是一个葡萄丰收年。“8亩园子,纯收入有十多万元吧。”说起今年的收成,郭玉山两口子话语中透着喜悦。郭玉山说,他家葡萄的销售靠着俩闺女做电商,价钱卖得好。
怀来县有着数百年的葡萄种植传统,而据记载,后郝窑村的葡萄种植传统有800多年。但是,由于耕地少,上世纪90年代仅有100多亩的葡萄园,贫困很长时间困扰着后郝窑。
1998年,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侯志高走马上任,面对后郝窑的现状,他把目光锁定在传统的葡萄种植产业上。侯志高说,后郝窑村地处丘陵地带,耕地虽然少,但有大量闲置的荒坡。于是,侯志高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进军荒坡,1998年至2000年,累计开垦荒坡1000多亩。
种植规模大了,产量上去了,2005年以后,后郝窑的葡萄园开始见到效益。“那几年的葡萄市场非常好,普普通通一户老百姓都能收入四五万元到十几万元。”后郝窑村民侯桂泉回忆。也就在那时,后郝窑的村民们真正依靠传统种植赚到了钱。
但后郝窑的发展没有停留于此。
近几年,后郝窑依托葡萄产业发展起了乡村旅游项目,在村北建起了500亩的集温泉度假、葡萄采摘、品酒观光于一体的葡萄观光园区。“大巴车可以直达田间地头,方便极了。”侯桂泉说,这两年北京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旺季的时候,地头一停就是几十辆大巴车。
依山势而建的蜿蜒盘旋的柏油路、宽敞的停车场、精致的游客中心……在侯桂泉的带领下,记者游览了后郝窑村的葡萄观光园。
“单纯依靠传统种植市场抗风险能力低,收入单一。”侯志高说,这两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传统种植的葡萄价格低迷,要想提高产品附加值,就需要开拓新的市场、改造原有经营模式。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后郝窑又建设了20多个设施葡萄大棚,引进了多个新的葡萄品种。侯志高说,“设施大棚可以开发早、中、晚三季上市的葡萄,与常规种植的葡萄错开上市时间,价格持续稳定,效益十分可观。”(记者李艳红)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