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紫蓬山:党建引领产业转型,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20-03-06信息来源:安徽农村网
惊蛰前后,草木萌动,春日的暖阳点燃了瓜农们劳动的热情。在周公山连片的瓜蒌田里,瓜农老黄一家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做到防疫务农两不误。这些瓜蒌藤可是老黄的宝贝,只要照顾得好,它们就能给老黄带来不菲的收入。瓜农和瓜蒌如何结缘,牵出一串串脱贫致富的故事。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周公山社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粮食作物产量低。前几年,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这里主要是以蚕桑养殖为主,虽说日子过得清苦,但也衣食无忧。2011年,不知怎的,家家户户养的春蚕大批量死亡,大家的辛苦努力都付之东流,还蒙受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日子更加拮据。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子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是再这么下去,村民的日子不好过啊。那段时间,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怎么能打破发展瓶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胡子仁得知岳西的一个亲戚种植瓜蒌获得了丰收,收入十分可观,他立即赶到亲戚家实地走访,详细询问相关情况。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胡书记了解到瓜蒌种植经济效益高,而且周公山的地理环境也非常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他觉得这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机会,于是发动乡亲们一起种植瓜蒌。
起初大家都很犹豫,毕竟是新鲜玩意儿,万一不成功,本钱折了进去岂不是雪上加霜?这期间,胡书记的种植结构转型发展举措得到紫蓬山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管委会下拨财政扶贫资金45万元,用于扶持种植户购买苗种和网架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瓜农减轻了不少压力。老黄家的瓜蒌也就是趁着这项扶贫政策的东风种下的。
“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侍弄作物是项精细活儿,里面门道可多哩。这瓜蒌种子是种下了,网架也搭起来了,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做呢?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老黄知道,光栽不护,白费功夫。这瓜蒌从来没种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施肥、要不要修剪、怎样才能提高产量?其他种植户心里也没底,正当大伙一筹莫展时,管委会给社区派了帮扶干部老程和技术员小徐,上门手把手教大家种植技术,告诉大家各个阶段的注意事项。经过调查了解,帮扶责任人找到村民的症结所在,他带着周公山社区两委成员去岳西、潜山、亳州、河北安国等地考察。考察中,胡书记虚心取经,学技术,问销路,你看他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的,那可都是致富经。
有党建引领扶贫民生政策,大家的信心更足了,把这种新作物种得有模有样。为了提高产量、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实现科学种植,社区还多次邀请安徽省农科院和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前来指导、培训,这更是让瓜农受益匪浅。每每望着田间瓜架上缀满着硕大饱满的果实,老黄满脸都是喜悦。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可别小看这瓜蒌,它的全身都是宝:果实、果皮、根茎皆可入药,瓜蒌子更是被誉为“瓜子之王”。到了秋天,辛苦种植大半年的瓜蒌已经成熟,通过扒皮、清洗、晾晒等工序,瓜蒌子就可以向市场销售了。为了提高销量,给村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社区又创新做法,将瓜蒌子加工成奶油、椒盐等不同口味,并分成大小分量不同的包装,遇上节庆还会推出礼盒装,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另外,社区还帮我们联系了收购果皮和根茎的药商,将果皮晒干、根茎研磨成粉出售,又是一笔收入。在社区的积极探索下,我们的瓜蒌子果然不愁销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瓜蒌亩产约300斤,可实现收入5000元以上,一户种上20亩,年收入就能突破10万元。如今,瓜蒌种植已成为周公山社区的支柱产业,带动20多户贫困户增产增收。
小小瓜蒌藤结出了丰硕的“致富果”,让乡亲们都收获了甜蜜的生活。
(李惠、潘鹏)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