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06 10:13信息来源:农业之友
7年前,江西省围绕水稻、生猪、大宗淡水鱼、茶叶等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配置科技资源,每个产业体系由1名首席专家和若干名岗位专家组成,较早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7年来,产业技术体系由最初的4个增加到目前的22个,专家团队成员由成立之初的200多名增加到如今的1000多名;累计引进培育优良新品种2441个,研发新技术、新工艺101项,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问题238个。
管理变革盘活农业科技资源
4月10日6时,水稻体系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曾勇军教授,早早来到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试验田。一到地里,村民李四强就拉着曾教授看他家的秧苗:“你看,叶子总是黄黄的,不得长。”曾勇军仔细一看:“你这个秧苗得了立枯病,这跟前些天倒春寒有关。老李,赶快打些恶霉灵、咪鲜胺。”曾勇军告诉记者,“农民朋友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难题,可以随时咨询我们。有些问题,如果我解决不了,我还可以请体系内的其他专家来解决,甚至可以请国家级的专家来解决。”
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期,在广袤的赣鄱田野,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访农情,解民忧,送农技,指导农民科学种养。
如何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通道,促进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产业技术体系由此应运而生。从2013年开始,全省22个产业技术体系相继成立,共涉及几十种农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如水稻体系,针对双季稻机插存在的技术难题,从品种选择与搭配、栽后高效肥水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双季稻机插亩产1335.2公斤的高产纪录,累计推广了近2000万亩,节本增收10.09亿元。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迅速行动,及时开展调研分析,指导农民开展春耕生产,形成专题调研报告9篇,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生产技术指导意见18个,推出“产业体系专家微课堂”7期,每期点击量都超过1万人次,为推动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有序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立22个产业技术体系,是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和突破。”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黄文认为,产业技术体系成功地探索出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围绕农业产业开展全省性大联合大协作的运行模式,盘活了农业科技资源。
打破利益藩篱实现协同创新
4月10日10时许,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陈学军刚来到高安市上湖乡赤星村千亩辣椒基地,十几位村民就围了过来:“陈所长,上次我的辣椒叶子上长了什么‘马虫’,在你的指点下,现在全好了,你看辣椒长得好累哟。”村民黄敏激动地说。
“老黄,不是‘马虫’,是‘蓟马’。”陈学军的话引来一阵笑声。2月上旬,正值疫情高发期,辣椒树叶子上长满了蓟马,叶子一片片枯萎,老黄情急之下,与陈学军打起了微信电话。“陈所长远程遥控,手把手教我用药,帮我解了燃眉之急。”黄敏说。
“产业技术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产业需求,靠专家脚板子,到田间地头去调研、总结。”陈学军说,蔬菜产业体系通过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和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成功推广了赣苦瓜4号、赣椒15号、赣茄1号和井冈红芦笋等30余个蔬菜优良新品种。
“产业技术体系打破了部门、学科、区域界限和利益藩篱,实现了‘集团军’式协同创新,有效破解了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现象。”水稻体系首席专家尹建华认为。
7年来,产业技术体系共获得国际国内先进成果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1项、省科技进步奖15项,制定和颁布标准规程170个,申请和授权专利169项,建立基础数据平台45个,培养博士、硕士、高级技术人员和青年骨干等574人。
创新投入机制稳住科研人员的心
“‘同行是冤家’,科技工作者之间都有竞争,很难实现紧密合作。现在,有了产业技术体系,我们既有同一学科的合作,还有跨学科的合作,把原本分散在不同部门、行业的农业科技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创新合力。”曾勇军感慨,加入产业技术体系后,他的科研成果一个接一个,不少成果还获得国家级奖项。
7年来,江西省持续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研专项经费由建立之初的1000万元持续增至现在的3900万元,探索建立了一套新的投入机制,对任务量实行一次核定、连续支持的方式,既稳住了科技人员的“心”,又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人员跑项目、争经费、耽误时间、耗费精力的问题,让他们一心一意搞科研。
对科研人员来说,感受最大的是评价体系的变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改变了科研一味追求论文、专利的状况,让科研更加符合实际,也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从关注论文到关注生产,从跑要项目到安心科研,产业技术体系科研成果转化率越来越高。7年来,产业技术体系筛选推广优新品种229个,集成示范与推广高效技术213项,建立产业体系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基地192个,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