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加强长江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2020-01-17 11:52信息来源:农业之友

据悉,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170多种为长江特有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由于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生生物资源呈现急剧衰退趋势,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自然栖息生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白鲟多年未见的问题,与会专家指出,白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1983年以来,国家采取禁止商业捕捞利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来试图挽救该物种,遗憾的是,2003年以后长江流域没有再发现白鲟。专家认为,洄游通道阻隔、产卵场消失、过度捕捞、航运、水污染和饵料鱼类资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导致白鲟数量减少,繁殖规模下降,繁殖频次降低,当繁殖活动停止且高龄个体逐步趋近生理寿命后,种群逐步走向衰退。
针对中华鲟自然繁殖连续中断、繁殖群体数量急剧下降,长江鲟自然种群野外绝迹,长江特有鱼类现存种类减少以及长江渔业资源下降的困境,与会专家提出了落实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工程、积极改善中华鲟产卵场环境、系统开展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工程、加强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储备、加大受胁物种监测预警、强化渔政执法等具体措施。
据了解,近年来,为全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农业农村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先后发布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多个物种的拯救行动计划,并以这些旗舰物种为抓手,完善保护制度、推进常年禁捕、构建保护网络、规范经营利用、扩大宣传影响,取得明显成效。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动全面落实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迁地保护行动,实施自然种群与栖息地就地保护工程,加强长江水域网格化监测站点布局建设,强化重点物种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全力遏制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衰退趋势。同时还将稳步推进长江禁捕工作、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加大保障投入力度,全力拯救和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
热点排行
-
1
我省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工作
-
2
多元化引领科技化支撑融合化发展 “老土地”上的“新故事”
-
3
优质粮食工程重点示范企业将获信贷支持
-
4
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乡村振兴
-
5
安徽省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春节行动全面启动
-
6
【评论】河南日报评论员:谱写河南“三农”工作新篇章
-
7
推动加工企业复工复产 着重解决水产品压塘卖难问题
-
8
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注重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 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
-
9
我省提出,今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不低于去年――把粮食安全的担子扛得更稳当
-
10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 吉白面粉打造从种植到终端食品加工“一条龙”产业化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