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小字号”蝶变“三农”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0-01-03信息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沈丘县为传统农业生产大县。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三农”的有关惠农政策,着力拉长农业生产链条,使得诸多“小字号”农业农产项目嬗变为打开农民增收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小山药长成“金条条”

  长1.2米,直径11厘米,重8.7公斤!近日,在沈丘县腾营村李海泉槐山药种植基地,若不是村民们拿着尺子、提着杆秤当场验证,谁敢相信这是李海泉亲手培育的山药。

  李海泉所在的腾营村有2300人,1000亩耕地,人均土地不到半亩。但这里土地平坦、肥沃,属沙质土壤,很适合山药种植。

  2000年5月,李海泉试种2亩槐山药,竟获得了1.4万元的好收成。这极大地调动了乡亲们的“胃口”。到2003年,本村及邻村种植槐山药的农户已发展到400多户,种植面积1800余亩,大部分种植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少数人买了小车、盖了新房。

  为提高槐山药产量,李海泉在县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三四年摸索,新的沈丘槐山药良种——“槐三宝”孕育而生。

  随后,李海泉申请到“沈丘槐山药——槐三宝”商标,创办了槐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入社农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销售”四统一服务,想方设法提高农户收入。目前,种植规模已发展到藤营、苏楼、王寨等10多个村,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辐射豫皖两地农民种植近2万亩,年产值2亿多元,已带动贫困户760户2300多人摘掉了穷帽子。

  近日,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评审确认,沈丘县“沈丘槐山药”获得2019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小粉皮“旋”出致富路

  “小粉皮圆又圆,娶媳妇盖楼不作难。挣钱不出家门口,日子过得比蜜甜!”这是沈丘县付井镇杨庄村村民杨井业的顺口溜。

  今年70岁的杨井业原来家境贫寒,这几年靠加工粉皮,不但娶了儿媳妇,还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提起小粉皮给他家带来的幸福生活,他和老伴睡着了也能笑出声来。

  记者走进杨庄村,一张张透亮的粉皮挂在高粱秆穿成的帘子上,房前屋后,大街小巷,车间边,满眼皆是,有些加工户正在查看粉皮的干湿度或忙着将晾好的粉皮一沓沓码放整齐,临时打捆收拢起来。

  杨庄村做粉皮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晶莹透亮、口感细腻”而著称。如今,村里成立了以粉皮加工为主的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建有加工扶贫车间,吸纳10多户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其产品远销安徽、湖北、江苏等地。如今在沈丘县,像杨庄村这样的粉皮加工村有22个,加工农户1200多户。

  小丝瓜搭上“一带一路”快车

  “这批用丝瓜络制成的鞋子、鞋垫、帽子等产品,是用我们当地种植的丝瓜加工而成的。将搭乘‘一带一路’发往日本、迪拜……”近日,在沈丘县电商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和丝瓜络手工制品展位上,展区负责人蒋华杰告诉记者。

  今年38岁的蒋华杰是沈丘县范营乡人,2014年开始种植丝瓜,并购买了配套加工设备。在生产丝瓜鞋垫的基础上,加工生产丝瓜鞋、帽、枕头和席子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

  “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和迪拜的客商,对我们的丝瓜拖鞋、丝瓜帽子等丝瓜制品钟爱有加。”蒋华杰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如今,蒋华杰以丝瓜络为原料,研发产品已达11个,已成为继该县金丝猴、槐山羊板皮(槐皮)、槐山羊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后,又一大特色品牌。

  为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蒋华杰成立了沈丘县云农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免费提供种子,订单回收。今年已带动全县600多户村民种植丝瓜,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并形成面积突破300亩的种植基地3个,今年有望实现产值250万元。


阅读 4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本站会及时协助解决。